APP下载

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智能培养途径试探

2009-09-14

文教资料 2009年17期
关键词:事象概念记忆

丁 强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培养和发展地理智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正确处理地理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智能因素;重视和抓好地理概念的教学,为培养和发展智能打好基础;应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地理事务和现象的记忆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智能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地理智能培养途径

1998年出现的以多学科知识为内容的综合能力测试卷,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如今又开始进行综合科目考试的试验,从“单科教学、单科考试”变成“单科教学、综合考试”,这对传统观念是一次冲击,也是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的一次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地理智能则是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所谓地理智能,实质上是指一般认知能力和智力在地理学习中应具备和体现出来的能力和智力体系。

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培养和发展地理智能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学习、掌握地理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地理教材中的各部分知识都是一个有密切内在联系的整体。要认识这样一个有着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的整体,光靠记住一些地理概念、事实、规律、原理的孤立表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地理智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其次能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地理智能,影响着一般能力和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

一、正确处理地理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智能因素。

一方面当前学生所使用的这套中学地理教材具有内容多、知识涉及面广、有相当深度的特点。对六册课本随机抽样45段教材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平均每分钟内要了解1.3-2个地理概念,熟悉1-1.5个地名及地理分布,接受1.5-2.3个其他专用名词,掌握1-1.4个由地理概念、地名等组成的地理知识,还不包括对抽样段落的附图、地理事象间因果关系的分析,其中高中地理容量最大。而在教学计划中,地理课时少,课时间隔时间长,一般要求作业在课内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材不经过处理,教师是很难摆脱面面俱到、一讲到底的局面。

另一方面。地理教材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地理智能因素:自然要素之间、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活动之间、经济部门和经济部门之间、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都有着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这些教材内容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关系又反映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差异性的特点。所以地理教材本身的特点又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必须深刻地揭示这些联系和制约。这个过程只有建立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地理教材和地图、地理图表,通过比较、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是培养和发展地理智能过程的一个极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过程的实现,众所周知,需要占有相当比例的教学时间。因此,要在地理教学中既加强基础。又培养和发展智能,就一定要正确处理地理教材。

二、重视和抓好地理概念的教学,为培养和发展智能打好基础。

地理概念是前人在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理解、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反映地理事象的本质、全体及内部联系。它是学生在没有直接经验到大量地理实践活动的条件下获得的抽象观念。这些概念是学生认识、区分不同地理事象的依据,是用以同化和接受新地理知识的固定点(附着点),也是进行地理思维的基础。以某地气候成因分析为例,要让学生们分析此问题,则必须让他们对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有一个基本了解,并对每一个因素怎样影响气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还要分清这些因素对特定地区影响的主次作用。对每一影响因素的认识和理解又涉及许多概念,如认识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是建立在对纬线与纬度、北纬与南纬、地球形状、地球公转及特点、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及季节变化等一系列概念和事实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对其中任何概念的不熟悉、不理解都可能导致分析等思维过程的“断路”。由此可见,概念教学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地理智能来说是具有关键作用的。

所以要充分重视地理概念教学。抓好概念教学的主要做法是:

1准确把握地理概念的关键特征

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教学经验证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就越容易。因此,在地理概念教学中可以采用扩大有关特征的方法促进教学。如在“季风”教学中,应突出大范围地区内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这一关键特征,并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这一特征来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如一个大范围地区冬季盛行风向是偏北风,夏季无盛行风向,这种情况算不算季风,等等,在扩大地理概念关键特征时,要注意科学性。

2通过观察地理表象来形成概念

许多地理概念,在教学中都可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分析一些地理表象来归纳出,并认识其本质特征。如在“褶皱”概念形成前,可出示一组地层图:有不同岩层组合的水平状地层多幅图,有不同岩层组合的地层呈波状弯曲变形并程度不一的多幅图(这些图的地表状况可各异)。让学生观察这些打乱次序的挂图,通过分析比较辨认它们本质特征上的差异,摈弃非本质的差异,讨论归纳出“褶皱”这一概念的表述。这一办法所获得的概念,由于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又经抽象思维活动,常常比较深刻且记忆得持久牢固。

3在比较中落实概念教学

地理概念教学切忌孤立地进行新概念的教学,特别是对同一类的概念,如经线、纬线,经度、纬度,夏季风、冬季风等。对字面含义比较接近的或互相包容的概念,如水力资源、水资源和水利资源、土地资源和国土资源等,尤其要采用在比较中理解认识新旧概念的实质及其区别联系的方法。例如:当讲到“国土资源”时。应先复习土地资源的概念,回顾其本质特征,这样既复习了土地资源概念,又通过两者比较,抓住了两个概念本质特征的联系和差异。

4正确和通俗地解释教材中无文字说明的概念

在教材中,除重点内容的地理概念外,还有大量的一般的地理概念或其他学科的名词概念,如“山脉走向”、“大陆性”、“海洋性”、“经济作物”、“纵波”、“横波”、“软流层”等。这些名词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一般无文字解释。对此,教学中如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一些必要、正确、通俗的注释,便会给学生认知教学目标带来障碍,等于抽去了培养发展智能的一部分基础。

三、应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记忆能力。

记忆是智能活动的“仓库”和基础。因此,学生对地理事象记忆的能力,将会影响到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也会影响到智力的发展。试想,如果学生对必要的地理概念、事实、原理、规律等不予以记忆,那么观察、想象、思维、表达、创造等怎么进行呢?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应用多种

方法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当然这里所强调的记忆,是指学生对地理事象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和再现,而不是让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

1应重点记忆的地理事物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学经验和研究表明,至少以下几类地理知识应予以重点记忆:

(1)地理概念的内涵,特别是概念的关键性特征。

(2)主要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情况。

(3)地理事象及其关系,如自然地理环境由太阳辐射、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又如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等,这些因素是如何作用于气候要素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又如何等。

2培养和发展学生记忆能力的主要办法

(1)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自觉性,明确识记目的。

由于记忆效率首先取决于识记的目的是否明确,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对每一重点内容应说明其在全章中的地位及与后续章节学习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识记这些内容。

(2)力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若要记得,必先懂得”。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知它,比较牢固地占有它。理解越深刻,记忆就越牢固。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对要求重点记忆的内容。应尽可能地不惜费时地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

(3)充分利用联想规律,提高和发展记忆能力。

所谓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地理事象总是互相联系,因此,可以通过各种联想帮助记忆。对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地理事象。可由此及彼地形成接近联想,如由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联想到北美洲的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和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分布及地壳运动的特征。

(4)地理事物分布的记忆要尽可能与地图相结合,与填图练习相结合。

通过地图进行比较,记住各类地理事物分布特征和规律。

(5)以旧引新,以新带旧,不断复习是巩固识记、减少遗忘、培养和提高记忆能力很重要的方法之一。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课时少、课时间隔时间长及一般不留课外作业等特点,而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这些特点处理好新旧知识的关系,即尽可能地在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而讲新知识又要联系运用相关的1日知识。同时要处理好及时复习和阶段复习的关系。这样才能使记忆具有长期性、有效性。

猜你喜欢

事象概念记忆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诗学事象研究综论
记忆中的他们
记忆翻新
地理事象运动与分布的教学把握
梅山信仰民俗事象:“游船”——收瘟摄毒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