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忆副教授把自己写进了反面教材

2009-09-13杨禹

博客天下 2009年13期
关键词:反面教材新闻学副教授

■文/杨禹

阿忆副教授把自己写进了反面教材

■文/杨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2eab70100dq5n.html

阿忆

方静“间谍门”事件始末

6月9日,阿忆在博客里称央视主持人方静是间谍,并于5月12日被抓;

11日,方静开博回应,称“间谍传言”子虚乌有;

13日晨,阿忆更新博客,向方静道歉;

14日晚22点15分,方静出镜主持央视新闻频道的《世界周刊》节目。

了犹未了的方静“间谍门”,俨然成了一场罗生门。

联系编辑:(010)67148585-8010

邮箱:bcj_119@163.com

方静“间谍门”正喧嚣尘上的某个下午,我与阿忆副教授在一个双人沙发上并肩坐了两个小时。阿忆的手机不停地闪烁,他说这都是正在奋力寻找他的媒体记者。在席间众友人“绝不外泄”的眼神承诺下,阿忆欲言又止、欲说还留地透露了一些“内部情况”。

副教授的神态还是从容的。我想他无非是把自己写进了自己的教材。这场“间谍门”的起承转合充满戏剧张力,并有望填补我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教材的空白。

若干年来,“新闻无学”论,一直被其他学科的一些饱学之士挂在嘴边,泛着狗不理包子那般亦香亦臭的迷幻滋味。广大新闻学教育战线上的老教授、教授、副教授们,对此大为光火,却也无可奈何。我等躬身耕耘于一线的新闻人,更无闲暇与之辩驳,于是奉行小平同志“不争论”的思想,以及胡总书记“不折腾”的要求,埋头做事为先。

曾几何时,北有人大、南有复旦,祖国的新闻学教育也是你呼我应,立了不少学说,出了不少人才。后来电视兴起,新闻学教育的一线阵营里,又多了委身京东郊外的广院,虽不乏后起者的稚嫩,却也味道新鲜。这“2+1”的清爽格局延续了N年之后,那革命的火种,不知怎的,一夜间撒遍大江南北。各高校的新闻系、新闻学院,像被袁隆平施了魔法,噌噌地生长起来。且都于“新闻”二字之外,增加了“传播”的名头,茁壮而时髦。

不过山头与学问,并不是同比增长的。我国新闻学教育的痼疾—学术与实践的脱节,过去尚能藏拙,现在则随山头的膨胀而漏洞百出。从事新闻学教育的一茬茬教授们,多数未曾在新闻一线经受历练,他们对新闻学的概念与历史倒背如流,却说不清一份报纸如何走完流程,一个记者如何掌握平衡,以及如何把握新闻背后那些永远写不进教科书的种种。阿忆算是一个另类了,多少有过些新闻实践,但仍属于浅尝辄止,略见皮毛。

从一个新闻人的角度看,方静重回央视荧屏,并不等于所有的真相已经大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黑色与白色,还有灰色;除了可以放之于公共平台之上的真相,还有永远不能说出的真相。在那个永远不能说出的真相里,或许方静只是最边缘的一个过客,或许根本与这个叫方静的女主播无关。

然而,阿忆却强行让“她”与“它”相关。其后所有衍生的声音,都基于这样一个脆弱的信息起始点。从新闻传播学上看,这只是一次效率很高的传播行为,而与主角是谁、真相如何,并无关系;从经济学意义上看,这是一次低效率的信息波动,其调动和占用的社会资源,基本被浪费于口舌之间;从社会学意义上看,这是一次“吃饱了撑的”的闹剧。

双人沙发上的阿忆,谈起方静,还是充满善意的。这个我可以见证。然而,如果阿忆副教授的行为是一次误操作,那么,我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的教育能力,以及又给“新闻无学论”者授以了口实,而憾;如果阿忆副教授是做了一次有预谋的传播学实验,那么,我为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如今只能靠此类旁门左道来谋求进步,而悲。

猜你喜欢

反面教材新闻学副教授
王福柱副教授
牛红岩副教授简介
高鹏副教授
张燕副教授
“反面教材”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述评践行“三严三实”的四个基本准绳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