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说纷纭献良策

2009-09-11

蓝盾 2009年8期
关键词:法制杂志文学

江苏作者颜玉华:

《蓝盾》创刊24年,我认识它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蓝盾》自创刊以来就一直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法制建设服务”的“两为”宗旨,品位高。在当今报刊市场,《蓝盾》不靠“美人图”吸引眼球,不靠“八卦新闻”拉拢读者,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二为”的办刊宗旨。实属难能可贵。

准确的定位是刊物的生命。《蓝盾》选准了法制纪实和反腐倡廉为主打内容的定位,紧紧抓住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以及反腐败这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两个重大主题准确定位,不用“人情稿”、“关系稿”,选稿标准质量第一,刊物始终保持蓬勃的朝气和旺盛的活力。树立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良好形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蓝盾》有以上可喜可贺的三大鲜明特色,带来了三大社会效果:一是可读性强;二是可信度高;三是可用性广。我做过调查。《蓝盾》的内容在我们地区纪委、检察、司法等部门作报告时经常被引用。可用性是比较广的。

提几点希望建议:“热门话题”要多在“热”字上下功夫;“观察家”要多在“细”字上做文章:“蓝盾论坛”要多在“深”字上动脑筋:“反腐前沿”要多在“前”字上花力气。

关注民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建议增设“民生视点”专栏:建议进一步加强编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

陕西作者张福祥:

谈谈法制文学的纪实性和文学性必须有机结合这个议题。无论编者还是作者,都必须正视期刊纪实性和文学性的问题。因为广大读者需要事实清楚,思想深刻,同时刻画描写细腻到位的作品。好题材缺乏可读性,味同嚼蜡,算不得好作品;词藻华丽然而事实不清的文章。更不算好作品。对此,读者拥有极其严格的评判标准。如何做到二者有机的结合。一是要求编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二是要求作者必须具备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这二者,缺一不可。

近些年《蓝盾》在全国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发表了数量可观的优秀作品。但同时还应看到,有些作品还实在有些勉强。尤其在文学性方面,似乎总有一道迈不过去的沟坎,

我想,《蓝盾》杂志社不乏才子才女。加上广大作者齐心努力,一定会把《蓝盾》这位24岁的“大姑娘”,收拾打扮得更加青春靓丽。人见人爱。

江苏作者曾亚渡:

就如何提高杂志质量问题讲三点:第一是期刊的独家性。现在稿源竞争激烈,需抓住固定的作者群。特约的,解决好稿源问题。比如像我们今天的笔会是一个比较好的形式,集思广益,凝聚骨干作者;第二是视角的独特性。杂志跟报纸是有区别的,应该在深度上多作文章,不能跟时评一样。笔谈、蓝盾论坛既不能老调,新闻味没有了,也不能跟风发表一些比较肤浅的评论;第三是挖掘深度性。重头的配评论或编者按,有些东西实际上可以稍微再放大一点。加强选题沟通。一个选题不是很早就定下来。有时很难,也不是定下来后就不会变的。可能会有预选题。但这个话题肯定要比较新颖,应当从更多的视角,可以请几位作者、几位专家、理论工作者、法律实践工作者以及社会学者,哪怕是普通公民。让他们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解读。这样可大可小。但形成了一个聚焦,可能会有更大的作用和反响。再说几点建议:一、适当增加一些公安侦破的选题,哪怕短小一点,还是很有市场的。我们江苏也搞过福尔摩斯侦探故事,提出问题也可以和读者形成互动;二、可以增加一个法律文学新书架,可以和有关部门包括出版社进行一些互动,或请固定作者提供一些作品,来个简介、导读,写一些作品梗概以及介绍等;三、注意群众关心的事。比如新近播出的一些影视剧,这里面也可以形成一些热门话题,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和普通公民的关注度有一些联系,经常听到同步出版相关的作品,在这方面增强互动也是可以的。发挥我们专门研究法制文学的优势,有一些专家群,请他们作深度的解读。既给了群众导向,关注度也会有更大的提升:四、在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方面,还可以采取图片故事形式。反映一些法律事件,普法动态以及新的东西,单幅的图片、组图也好,以这种形式肯定会有积极的意义。

北京作者张晓芸:

建议铜版纸附近的稿子要用有亮点的,内容和标题都吸引人的:杂志的收益要靠广告与策划活动的增加。要利用资源平台,抓住切入点。利用网络等信息平台拢络杂志以外的受众。

天津作者高斌:

纪实是法制文学的灵魂和生命。应如实反映社会上存在的丑恶、腐败等违法犯罪事件和人物。作者的文章就是带刺的玫瑰。锋芒刺向这些人和事,对违法犯罪予以披露、鞭笞、挞伐的同时,呼唤人性、民主、法制,让读者看到文章后提气、长劲。

敏感问题。主要是党和政府的形象问题,以及人权、民主等问题。更深层讲就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政体和国体。以及党的领导问题。西方以及国内的敌对分子、反华势力。往往会用一些所谓案例攻击和诬蔑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攻击共产党的领导。应当认识到我们党和国家。把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已经提高到依法治国的需要和高度,正确、及时地反映相关案件是舆论监督所必须的,是民主法制国家的内在要求。但要注意对于尚在侦查和审判中的案件。不要作“定性”描写,注意对受害人的保护,包括隐私权、姓名权和人格尊严。法制文学涉及到有关受害人时,对当事人姓名、案发地,一般不应“直描”。可采取适当技术处理。但案发时间。应如实反映。要有政治观念。法制文学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红线。体现大局意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鼓与呼。突出法律意识,正确和熟练地驾驭法律规范,对事件和人物的行为按着法律规范的要求来描写和叙述,体现出法律的内涵和本质,才能有效地伸张公平和正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然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法制文学要有中国特色,激发读者“大爱大憎”的情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憎卖国、叛国,憎西化分化我国的行径,憎恨违法犯罪、贪腐行为。要体现出中国特色,就是符合国情,才能形成不同于国外的法制文学。只有具备中国特色的法制文学才能具有世界地位。

法制文学本身比较新闻报道而言具有滞后性和成熟性,相对有条件能够更好地思考,在伸张正义和传播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方面把文章“做足”,就能把纪实性和敏感性的问题妥善地处理好,还能以敏感性的情节内容吸引读者。

总之,法制文学应当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提供思路和建设性的意见,促进我国的政体和国体更加坚固和完善。

湖北作者黄土:

全国的法制纪实刊物曾经火了十多年,大浪淘沙后,《蓝盾》杂志还在坚守,而且能够召开一个全国性的笔会,我感觉这是一个发展的象征,_个进步的象征。“两个前列”和“一个排头兵”我们《蓝盾》杂志通过努力肯定也是能够做到的。现在全国的法制类期刊里面,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是公安部_的《啄木鸟》,再一个是天津的《蓝盾》,另外还有上海的《东方剑》。这三家各有特色,《蓝盾》杂志是公安系统以外办的法制纪实刊物,应该说特色更鲜明一些。

我先后在三家杂志社工作过,提点挖掘和培养作者队伍的小建议:作者的质量是刊物质量的基础,编辑的水平再高。指导思想再明确,如果没有作者基石的支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据我了解现今热播的影视剧都是一些公安作者写出来的。《蓝盾》应建立作者网络。请进来,走出去,有时抓住了一个人,实际上就抓住了一群人。编辑可以分块,定向联络。每个编辑和固定的作者打交道,分工包干,增进感情交流。衷心希望《蓝盾》杂志越办越好!

上海作者林中明:

法制建设也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蓝盾》可以在栏目设置上更加贴近天津或沿海地区法制前沿的问题。前段时间参加上海的陆家咀论坛,提出短板是法制环境,法制環境要适应金融发展。《蓝盾》可以在这方面做些探讨和引导。

天津作者刘剑:

我是来自天津蓟县的律师,接触最多的是广大农民朋友,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广大农民朋友的确很缺乏法律知识:二是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法律知识方面的指导。我接触的农民朋友尽管识字不多,但是他们很喜欢《蓝盾》,尤其喜欢这份杂志中有关法律知识的内容。建议杂志社在面向农村的发行上再下些工夫。多为农民朋友做好法律服务和指导。

重庆作者王成志:

定位问题要花大力气。

杂志的包装要反映出自己风格,放在书摊上要有吸引力。

应培养一批和杂志编辑思路对口的固定作者群,及时反映热点问题、重大事件。编辑部要策划出主题思想,和作者商量、沟通,主动出击,找出卖点。

可以设置一些维权的栏目,讲述身边故事,雅俗共赏。

哈尔滨作者张怡:

提两点建议:一、加强高端作者群的开拓。今天到会的都是全国各地的精英作者。但有些还没到会。全国每个省份都有至少两个相当棒的精英作者。以重金索重稿。争取有典型代表作家的作品,他们的名字会吸引一大批纪实作家。未来的日子就会大踏步上台阶;二、要进一步加强和现有作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成为亲密的朋友关系,对稿件的及时刊发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法制杂志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Making scents of history古法制香,感受非遗魅力
打开法制文明的大门
杂志收纳碗
玉门市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文学小说
漫画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