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个世纪广播情

2009-09-11陈达凡

声屏世界 2009年6期
关键词:收音收音机广播电台

陈达凡

江南五月,春夏交替,万木葱茏,草长莺飞。在这生机蓬勃的季节, 我们迎来了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六十周年生日。作为一个“老广播”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也为能作一个“广播人”而深感自豪。祝贺电台六十周年大庆,最好的献礼就是回顾其成长历程,发扬光荣传统,开创更加灿烂的未来。

收音员抄收记录新闻

我的广电生涯是从当收音员起步的。1950年,我从修水县联合中学报名参军,在江西省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报务大队学习。1952年转业回县时,领导问我在部队干什么,我说我是学无线电报的,几天后我就被分配到县广播收音站工作。领导以为学无线电报的就会懂广播收音,其实我连收音机都没见过,就这样阴差阳错走进了最基层的广播部门。

建国初期,社会上收听工具稀少,全省的收音机仅有2000台,主要在大中城市。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要传播到广大群众中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地、市、县建立广播收音站。1950年,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建立收音站的指示》,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全省第一期收音员培训班,一百多名学员结业后分配到7个地市和82个县建立收音站,每个站发一台“5042”收音机,用A、B两种干电池做电源,室外架设天线,墙下埋设地线,接收广播信号。收音站的主要任务不是组织群众听广播,而是每天抄收中央台和江西台的新闻,第二天刻钢板,印成油印小报,发至县有关部门和区文化站,他们再把重要新闻写成黑板报,过往行人从黑板报上获得信息。像我的家乡修水县地处赣西北边远山区,当时不通公路,省里的报纸由邮递员肩挑背驮,走五六天才能送到县里。在这种情况下,记录新闻就显得非常及时、非常重要。1953年3月,我从收音机里听到斯大林逝世的消息,立即向县委宣传部汇报,而中央有关各地如何举行追悼大会、介绍斯大林生平等重要文告,都是收音员在晚上收音时就着煤油灯微弱的灯光一字一句抄下来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收音站就是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分布在全省的一张收听网,记录新闻是电台发布新闻、传达政令、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在今天收听工具普及千家万户,袖珍收音机随身可听广播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忘记这样一段历史,收音站、记录新闻应该在广播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953年春节,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号召收音员到农村去组织农民收听“春节特别节目”,我和文化馆的同志用箩筐挑着收音机、干电池、天线等到农村组织农民听广播。收音机里又讲话,又唱歌,农民不知道这声音从何而来,硬要把收音机的后档板打开看个究竟。这是修水农民第一次听到广播,着实是件新鲜事。前来听广播的人很多,许多乡干部、团员和军属听了广播后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写信,表示要继续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打败美国野心狼”。完成任务以后,我向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写了工作汇报,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修水县收音站被评为全省五个先进站之一,得到了一台收音机的奖励。就在这年6月,我被调进了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有幸成了省级新闻单位的一员,走上了漫长的广电人生路。

当记者 亲历火红年代

1953年6月我调进省电台时,台址在南昌市百花洲(后来成了青少年宫),一幢两层的旧式洋楼面积不足一千平米,全台职工(包括发射机房和行政人员)只有七十多人。我被分配到编辑部农村组当见习编辑,在老同志的帮助下边干边学。当时编辑部人手少,我们这些从基层调上来的年轻人充满朝气,热情高干劲足,外出采访的机会很多,业务上也得到了锻炼提高。

五十年代初期,新生的人民政权朝气蓬勃,百废待兴,广大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激动人心的火红年代。我有幸参加了这个时期的各种重要报道,采访了江西省举行的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首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首届青年积极分子大会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和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时,南昌市的工人集体收听大会实况广播,我到现场采访,报道他们屏息聆听、热烈讨论、欢呼雀跃、纵情高歌的情景。此外,我还报道了八一起义纪念馆第一次开馆、江西省第一次用飞机灭虫等。这许多的“第一”,已成为广播宣传的珍贵历史资料。

1956年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在第四交通路(今北京西路八一广场旁边)建设了新的办公楼,7月份迁至新址办公,工作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广播宣传和事业建设也出现了新的面貌,广播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以后的几年中,随着农村有线广播的兴起,广播宣传覆盖广大农村,深入千家万户,特别是半导体收音机的普及,更使广播进入一个腾飞的年代。“许多天下事,送到枕边来”,听广播已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臾缺的部分。

1957年,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在全省各个专区建立记者站,这是扩大报道面,确立省台面向全省,加强基层报道的重要举措。我有幸成为九江专区的第一任驻地记者。这个时期正处在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高潮,大跃进、大办钢铁、建立人民公社,搞得热火朝天。现在看来,作为记者的我们无力去阻止那个时代出现的“左”的狂热,只能是对已发生的事实作出客观的报道,反映当时的真实面貌。

办节目 向全国宣传江西

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输送稿件、提供节目是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作为省级广播电台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向全国宣传江西的一个重要窗口,历来为省委领导所重视。建国初期,中央台为了反映全国各地的大好形势和建设成就,根据各个时期的宣传计划,向地方台约稿。比如1956年6月,他们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五周年的时候,报道工人运动策源地——安源煤矿重建和恢复生产的情况,我接受任务专程到萍乡采访,写了《重建中的安源》的通讯,在7月1日向全国广播。以后我又应约为中央台采写了介绍避暑胜地庐山和英雄城南昌的通讯报道。1957年中央台举办《在祖国各地》专题节目,我又应约到景德镇采访,写了《今日瓷都景德镇》的长篇通讯……

从1959年开始,中央台专门开办了《省、市、自治区人民广播电台编排的节目》。这个任务不同以往特约撰稿,而是规定每月向中央台输送一期完整节目,中央台不提要求,每期节目的主题、形式由各台自定,制作出30分钟的成品节目,以录音带的形式寄到中央台播出。为办好这个节目,中央台成立了“集体记者部”负责组织联络工作。全国29个省级电台每月轮到一次,有点比赛的性质,所以各省级电台把它作为重要任务,台长亲自主持策划,组织力量深入第一线采访。

为了更好地完成每月一次的“轮回节目”,1960年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专门成立了“流动编辑部”,由编委委员带领,有记者、播音员、文艺编辑和录音员参加,深入基层采访,一年内跑了十七个县、市,采访了一批有份量的节目,其中有两篇通讯选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编辑出版的《大跃进广播稿选》,并加了编者的评语。为了宣传全国第一个“将军当农民”的甘祖昌同志典型事迹,我同吉安记者站吴忠贵同志一起赴莲花县采访,策划了身处江西的甘祖昌将军与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熊晃少将的广播通话,把远隔数千里的两位将军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广播的优势。节目播出后,新疆那边也作了回应,新疆台在“轮回节目”中请熊晃少将给甘祖昌将军回了话,收到了良好的收听效果。中央广播事业局主办的《广播业务》刊物,组织专版评介这期节目,还发表了我写的采访心得体会文章。

1965年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央台开办了《各地有大寨》节目,每个省介绍两个学大寨的先进典型,我负责采访余江县,介绍他们在毛主席写下《送瘟神二首》光辉诗篇鼓舞下,铁臂银锄改山河,自力更生创大业的事迹。中央台播出后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农业出版社还把这篇通讯收入了《各地有大寨》一书。

在组织的培养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为广播宣传做了一点微薄的贡献,却得到了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褒奖。1984年我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出席了建国35年来新闻界第一次盛会。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在大会开幕消息中写道:“以新闻为己任的三百五十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这些常年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反映人民群众的成就、愿望和呼声的新闻群英荟萃北京,参加建国三十五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这次大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有的为大会题词,有的发来贺信。闭幕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新闻界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更高的要求。

我从二十岁进电台,吃电台的饭长大,在电台锻炼成长,与电台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我对电台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常怀感恩之心。在庆贺江西电台六十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我作为一个“老广播”寄希望于后来一茬接一茬的新生力量,愿他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当好党的喉舌,反映群众的呼声,担当起主流媒体的重任,再写广播事业的新篇章。

(作者系原江西省广播电视厅办公室主任、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猜你喜欢

收音收音机广播电台
这是一台独一无二的收音机
兼具蓝牙和收音机功能 Cambridge Audio(剑桥)AXR85
实车收音效果测试与优化方法
韩国语初学阶段双收音教学方案考察
探究微信平台在广播电台的应用
流淌在岁月里的音符 4款多功能收音机赏析
海螺
静音钻
城市广播电台新闻宣传探讨
新形势下广播电台新闻的采编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