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式语文教学的意义与建构

2009-09-11贺卫东

关键词:体验情感设计

贺卫东

摘 要:体验教学是后现代课程观的重要关键词,是时代的选择。体验式语文教学“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主题地位,重视学生学习经验在传统的语文听、说、读、写中的作用,尤其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利于学生个性及创造性的培养。体验是知识意义化的过程,是认知主体与客体交流的过程。语文式体验教学可最大程度地尊重语文学科的开放性、模糊性、生命性等特点,张扬学生生命力,为培养丰富多彩的人服务。语文式体验式教学设计从学生的智慧技能、情感态度、动作技能三方面着眼,核心是情感体验。体验式语文教学是众多语文教学范式的一种,是传授式语文教学的延伸。

关键词:体验;语文范式;设计;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6-0017-04

语文教育长期以“知识至上”、“书本至上”为信条,以知识为教学起点和终点,轻视“体验过程”,追求统一的、普遍有效的认知成果。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则提出重视体验过程的理念,其中关于“体验”、“体悟”的词语出现多达26次。体验,是教育对“生命体的呵护”,“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1]。因此,建构体验式教学对焕发语文学科的人文生命本性和语文开放性的活力有着积极意义。

一、体验式语文教学(Paradigm)的内涵

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关于“体验”,有众多的阐释。从哲学角度看,体验特指生命体验,伽达默尔解释为“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他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2];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验主要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心理要素构成”[3]。这些论述有的着重于体验的形式,有的着重于体验的内容。从形式看,体验是感知并认识世界、社会、人生、自我的一种途径和方法;从内容上看,体验是对主体意识、情感、态度等的心理回忆与超越。根据库恩的“范式”概念内涵,教学范式是指一个教学共同体所共同拥有的教学价值观与相应的教学原理的统一。据此,可以将体验语文教学范式概括为:借助学习者的主体经验和情境,为语文学习者获取知识与生命意义的理解、感悟、创造等价值目标而建构的教学范式。

二、体验式语文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可能

1.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与“生本课堂”的构建是原动力。

科学技术革命从深层次上改变着人类的学习媒介与认知方式。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条件可以使学生从过度的记忆负担中解脱出来,而致力于实践、创新的功能能力的培养。信息时代的学习者,面对海量信息,需要思考什么样的信息是“最有价值的”,“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等问题。传统死记硬背等“学习”方式显然不能消解信息技术带来的新问题,因此教学范型的改变成就为一种必然。

“生本课堂”的建构,否定了“神明”、“权威”等情感与精神意志,体现了对行为主体的自觉性和自由性的尊重。尊崇“权威”、“圣人”的话语时代,以“代圣人立言”的“述而不作”的“灌输”教学形式,严重禁锢了学习者的创造力和生命活力。这与“以人为本”多元文化时代的发展潮流极不和谐,是残缺的教育。“完整的教育是生命本体教育的内容选择”[4],唤醒、提炼生命价值及其意义。与之相应的,是知识意义的个体化成为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个体化的过程正是主体理解“客观对象”,吸收、筛选信息的过程。

2.体验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主体的觉醒,心灵的唤醒。

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她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5] 他认为人的教育要具有生命内在层次的唤醒的特征,是与心灵接通而产生的“高峰体验”。狄尔泰认为:“人学依赖于体验、表达和理解的关系。”[6] 胡塞尔认为:所谓“知识”、“理解”、“真理”绝不是抽象的、割裂的概念,而是一种“体验”、“心理体验”[7]。这些哲学观点的核心思想都将体验视作人理解世界、与客体相统一的过程,是人生命自由性的体现。现代教育追求个体性、思想的自由性,突出人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认同”等。“课程标准”强调的“过程与方法”,正是努力实现发挥学生主体性教育作用,实施“生本教育”的理想,从而实现重“教”转向重“学”的课堂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与创造力。

3.现代心理学认为,体验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重要途径。

认知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对新命题的学习将激活与新命题有关的旧命题,人通过旧命题来理解新命题的意义,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将新命题与知识网络中的有关单元贮存在一起。”[8]建构主义认为:“一切的知识都是学习者在作用于多样的现象,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引出某种意义,由每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的。”[9]这些心理学研究成果都表明:教学本身就是经验的优化组合过程,知识的意义取决于学习者的个体经验。因此从这方面看,体验式教学是我们众多教学形式中尤为重要的一种,它有利于加速知识向智慧的转换。教育终极目标是将知识转化为学习者的实践智慧,因此教学是一种知识的转化手段和过程,是新知识意义生成的体验过程。知识是前人的经验成果,转化为实践理性和智慧,需要学习者理解、体验,从而形成自己解决具体问题的行动智慧。

4.语文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活动的体验性。

“语言揭示了世界,语言是我们遭际世界的方式”[10]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习包罗万象,更具有灵活性、广泛性、开放性、模糊性、生命性、生活化等特点。“诗无达诂”,钟嵘在《诗品》中说诗的理解是“厥旨渊放,归趣难求”[11]。这些特点注定了语文教学应重视个体的理解与体验;而语文的听、说、读、写均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来完成。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断语:“凡不是从经验里发出来的文字都是伪文字。”[12]可见,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需要借助主体的经验去想象、感知、理解、体悟、解释等来完成,许多语言应用效果只有借助体验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如《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通感修辞,需要读者不同感觉的转移、想象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自身全面的体验,整体推进,拓展语文能力的发展,从而产生质的变化。

三、体验式语文教学的设计原则

教学设计原则基于教学范式的特征,是教学的内在依据,教学特征则是原则的外部表现形式。体验语文教学范式设计原则体现如下。

1.体验式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教与学两主体的平等性。

教与学两主体的平等是教学故事真实发生的前提,是体验教学的主要特征。体验过程是行为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的过程,是内心改造认识对象的过程,体验式教学是教者与学者交往的过程,其中也包含学习者与所有学习媒体交往的过程。因此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平等地位是体验教学范式的立足点。体验式语文教学的交往中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内外在“交往”。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只有师生话语权处于平等地位,体验才会真实发生;教学中只能以理服人“协商”,而不是凭借外在资格“凌驾”他人。失去了教与学的平等性,则只会导致一方对另一方的思想或情感压迫,导致教学中的虚假“情感”与“认知”。失去平等性的教学则无法使学生真正进入体验状态。

2.体验式语文教学的目标取向:创造思维与丰富情感的培养。

体验以个体的形式进行,是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和现实情景的思辨而产生的生命体验。因此,体验学习是一种个性化学习,体验式语文教学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不同兴趣、情感等个性及思维方式,力避传统教学将学生个性淹没于整体划一的群体中,使学生“各具情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在文学作品的审美中,学生可以换位思考,可以焕发情趣,放飞想象。语文教材选文多以经典作品为主,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意义,需要阅读个体在“涵泳”中审美、品美、为美。这些都为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留下了空间,改善了讲授式教学对学生经验和价值立场的忽视等状况。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也只有通过个体的体验才可为学习者多元智能、多层面的创新能力、多样化的个性提供良好的练习平台。

3.体验式语文的价值诉求:改善学生对生命、生活意义的理解。

“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13]体验的重要内容在于寻找生命的意义。在体验式语文教学中,写作是作者对人生与世界的反思,对人世悲欢冷暖的体验;阅读是读者与文本、教师、同学“对话”的过程,更是读者体验生命与生活的过程;口语交际不仅仅是工具性的需要,也是人品性的折射;而朗诵中,既有声音传递给听者的生命中美的享受,也有读者自得其乐的生命美的体验。因此,语文的每一环节的设计均要体现学生生命的律动,这些生命的复苏、跳跃都需要教者与学者去用心体验。语文教学需要从生活中发掘题材、素材等来让学生体验生命的意义。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也就是情感体验、记忆、理解、思维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这个心理过程比简单的接受信息更复杂,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教学将学生的“知”、“情”、“意”统一在整个生命的活生生的体验的“行”中。

4.体验式语文教学的教学设计要具有开放性、生成性。

就阅读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开放性恰恰使体验式教学所呈现的教学结果具有了丰富性、动态性和隐含性,因此体验式语文教学的教学设计应具有开放性,为不同学习主体的体验留足体验空间。“一切对文本的理解,都是解释者在他处身的世界中对文本意义的实际把握。”[14]“解释者能够解释清楚的只是作为交往过程潜在参与者的直接参与者的符号表达的意义。”[14]。语文学科具有较大的弹性,因此,体验式语文教学容易产生动态生成性结果。体验教学的教学结果往往会对教师的预设目标产生挑战,这些挑战也正是“主体人”依照个体独特经验思维的结果,具有真实性,因而体验式语文教学克服了“千人一面”的语文教学结果。教学的丰富性,也正是“生本课堂”语文教学的必然路径。

5.体验式语文教学的“发生场”:情境教学。

情境是体验教学的重要媒介,情境性也是体验教学的重要特征。著名情境教育研究者李吉林认为,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心理场”,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入情—动情—移情—抒情”的体验心路历程。[15]体验是对经验的回忆与再认过程,大量的研究表明,体验行为的发生往往需要借助外在情景。如作文与阅读教学中的情景往往可以勾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从而产生“触景生情”的“场效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完成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再塑过程。这些情景既包括由教师创设的课堂教学情景,也包含实际的生活场景;既有物质世界呈现的现象组合情景,也有由文本等提供的精神世界情景。教师可在体验教学中利用语文教材丰富多彩的文章所提供的各种场境为学生创设回忆、联想、想象、审美等场景,从而实现体验自我、体会他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其掌握“方法”等。

6.体验式语文教学的能力达成:学生反思与探究能力的形成。

体验是“理智的直觉”,包含了反思和探究的过程。“体验不仅是某种现在之物,在它对现在的意识中已经包含了过去与将来。”[16]体验是时间与空间流动的结晶,反思是主体对自身行为的总结和评价,探究是对主体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反思是对思维的思维过程,因此对培养思维的周延性、深刻性具有鲜明的优势;反思是一种方法,反思的知识则被称为“观念的观念”,因此是对先前行为、知识、经验的过滤和优化过程。反思是探究的初动力,探究是在反思的基础上认知主体形成了观念的不平衡而引发的寻求平衡的行为。语文教学中反思机会多,探究空间大,教学目标的达成都可以通过反思和探究的形式。如我们对语法规律的总结就是现实语言的反思和探究过程,在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应用文教学中的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过程,也是学生反思和探究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体验式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体验式语文教学的途径

结合美国心理学者布卢姆(B.S.Bloom)对学习的划分,体验式语文教学在这三大学习领域中均可实施,从而使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获得提高。

1.认知性体验:培养学生观察、感知、理解、推理、思维、记忆等智力因素。

语文学习存在着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理解、推理、思维、记忆等智力因素的任务。学生的认知能力往往来自自我经历与体验当中。心理学研究发现,“智慧技能形成初期,学习者必须借助具体、形象、直观和明显的支持物进行操作。”[17]语文教学实践中,在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方面,让学生体验、品味、感悟、理解、归纳总结语调、重音、停顿、语速等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朗读思维能力;在阅读方面,教师也无需包揽学生的思维,而应运用“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初步感知、研读、创读等形式对课文阅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交融;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走入生活与社会,在体验中认识生活与社会;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借助真实或虚拟情景来让学生体验交际要领,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拟交际,也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交际,如社会调查、采访等。

2.情感性体验: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机、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17]它是人行动的核心力量。情感在语文中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存。这些情感内涵是丰富的,既有个人的私情,又有关乎民族、国家、人类等的大爱。“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18]体验是情感的积聚方式,也是情感的输出途径。在语文学习中,体验者可以为文章反映的悲欢离合而喜怒哀乐,也正是在这些情感的起伏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潜移默化地、积极地变化、发展着。在语文学习中,情感体验可以借助“对话”、“表演”、“模仿”等形式进行想象、联想、移情等。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教学四步骤:“创设情境—感知体验—引导理解—深化情感”[15]就是情境体验式语文教学的成功案例。

3.动作技能体验:“做中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人的发展是在活动和相互关系的过程中(下转64页)(上接19页)进行的。”[17]语文学科对于学生动作技能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体验式语文教学利用学生行动引发心动,其动作技能体验的过程也是对课文深入理解的过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课让学生模仿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既是动作体验,又是学生对孔乙己“迂腐可笑”性格的深层次体验过程。这是“体验者按照自己的心理逻辑、行为逻辑去感应、理解、觉知到对象的内心世界”[19],在动作体验中完成心智陶冶,从而“明心”、“明性”,自我扩张,自我丰富的体验过程。动作技能是心智活动的外现,是个体综合因素产生的行动,不仅需要多种智力因素参与,还需要学生肢体等各种器官的参与和平衡。因此,要通过学生的动作技能体验,加深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体验。

在众多的语文教学范式中,体验式语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种新选择,是生命化语文教学的一种体现形式,正如胡塞尔所说的那样:“只有将生活世界作为人的价值的存在基础,那一度失落的人的意义才能重新复归。”[20]而只有这样的语文才能够完成张扬生命活力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童庆炳.现代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2]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杨四耕.体验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6]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7]张华著.经验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9]钟启泉.知识的建构与教学创新[J].全球教育展望,2006,(8):10~13.

[10]章启群著.意义的本体论——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1]畅广元.诗创作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2]《陶行知全集》[M]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3]柯林.比尔德、约翰.威尔逊著.黄华译.体验是学习的力量[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14]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田慧生、彭小明.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与操作体系[J].教育研究,2006,(9):4~7.

[16]李超杰.理解生命—狄尔泰哲学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17]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8]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9]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9]蔡毅.创造之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0]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体验情感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情感
台上
有种设计叫而专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