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让作家体验 当总统的感觉
2009-09-11
叶永烈
1993年,叶永烈在美国匹兹堡朋友家第一次上因特网,并且预订了纽约的宾馆。叶永烈说:“1992年我花3000多块钱买了一台286组装机,就是用来打字的,没想到电脑还能上网,太神奇了。”1997年,叶永烈终于盼到了拨号上网。如今,这位69岁的“新潮”传统作家,2005年开的博客到现在点击率超过1000万。“很多作家对网络的利用只限于打字和收发邮件。固执一些的,贾平凹连电脑碰都不碰,王小鹰坚持用蘸水钢笔手写。我觉得作家可以多尝试一下电脑和网络。”叶永烈说。
环球时报:请谈谈这些年网络对社会大众的影响。
叶永烈:网络降低了写作和发表的门槛,对喜欢写写东西的人是很好的平台。我常常说网络于我是“恨不相逢少年时”,18岁时我第一次投稿给出版社被拒绝了,假如当时有网络,我就会先放上去,如果反响好,可能很多出版社就会抢着跟我谈出版。而且我还可以根据网友的意见随时修改,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很幸运。
环球时报:像您这样与网络如此亲密的作家不多,为什么很多作家不愿意上网?
叶永烈:我不敢想像没有互联网的生活。网络提供了非常灵通的消息,世界各地有什么动静马上就能知道。这对作家很重要。再比如说查阅资料,目前最新版《辞海》可能也查不到奥巴马、鸠山由纪夫的资料。网络提高了作家的工作效率,还省钱,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复印几大本,挂号寄给编辑,联系用电子邮件,修改也便利多了。我个人受益最多的是用电脑管理文稿。过去,我家的稿纸从地板堆到天花板,现在用一个500G的硬盘全部解决。网络在收集读者意见方面,也是很好的工具。比如我在写朝鲜那本书之前,先在网上抛个话题,试试大家的反应。
环球时报:前几年作家开博客成风,热闹一阵后关张了一大批,没关的也有不少长期不更新。您对作家博客是怎么看的?
叶永烈:作家里,柯云路、郑渊洁的博客经营得比较好。我常说博客能让作家体验到当总统的感觉,因为骂你的人很多。开博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要有听得进反对意见的胸怀和气度。比方说,在我的博客留言中,也有少数恶骂。我从来不删这些留言,并坚持“骂不还口”。经历过那么多大风大浪,这点不算什么。我开博客最重要的是为了与网友交流。读者留言让我修改了书名、更正了史料。网络是最平等也最民主的,开设博客使我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意见,是极其有益的。▲(本报记者林琳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