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辛万苦行大道

2009-09-10

老同志之友 2009年16期
关键词:史馆开馆后勤

戴 墨

“沈水之阳,砂山域中,一帜迎天,列翠争葱;群楼环峙而立,军营盘踞而雄。馆居一隅,遥现白山黑水;物涵万象,隐闻玉振金声……”

沈阳军区后勤史馆落成了,在众多高楼大厦的比肩下也许是矮小的。然而,它却是一条笔直而宽敞的人间大道;

馆长徐文涛大校,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用他夜以继日的精神行走,历尽千辛万苦,燕子衔泥般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垒起了后勤60年的历史丰碑!

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

“欲行大道,必先知史。”这个“夙愿”早在联勤部党委们心里不知酝酿多少时日了。高楼大厦越建越高,亭台楼阁越建越宽敞,可是,供历史回顾接受革命教育的空间却越来越窄了、少了!大多数人还存着“战争离我们很远”,“我们离打仗很远”的安逸之心……经过军区联勤部党委的再三斟酌,决定建一个“后勤史馆”,并把这副担子交给了徐文涛。

徐文涛,1970年当兵,满打满算也近40年了,工作岗位从仓库政工干事到军区战勤参谋,从秘书到医院副院长、分部参谋长等一调再调,始终没离开过后勤口。没有人能比他更了解后勤发展史了。

高血压、糖尿病,这都是些老病根儿了,最让徐文涛不能释怀的是那些善意的“劝诫”,诸如,一个后勤史馆,不就是些吃喝拉撒的事儿嘛,你这么玩命还能折腾出啥名堂?但徐文涛心里憋着一股劲儿!他要把后勤史馆建成“传统教育的基地、学术研究的平台、信息传递的中心、对外交流的窗口”,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后勤不“后”。

千回百转 别开生面

有位老首长听说他搞史馆建设,主动给他当参谋,人在病床上还打电话告诉他又搜集到了哪些老照片。他记着老首长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们时间不多了,趁着这把老骨头还没进棺材,也要对党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与此同时,徐文涛看了几十万字的资料。想从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提取一粒火种,更不知磨薄了几双鞋底,仅军内外有名的展馆就跑了40多家。回来时,人瘦了一大圈。不说馆内大项的土木修建工程设计,就是墙上的每个钉,地上的每块砖,窗上的每块玻璃到每种色彩,徐文涛都是拿眼睛一个个、一块块“盯”出来的。更别说馆内几万字的文字说明、上千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以及2000余幅图片的搜集整理打印编排等等,他时刻都像一只“衔泥垒巢”的燕子,更像一只嗅觉灵敏的老鹰。一天,驻地晚报披露一条有位老汉想给战争年代保存的11张收条找个家的信息,徐文涛立即赶到老人家。11张珍贵的收条成了馆藏。他走后,有20多个单位相继派人到来,当听说被一位军人捷足先登时,他们不得不叹服:“军人速度!我们来晚了。”

去年深秋,徐文涛到北京某机关查资料,好说歹说,他才得到几小时的许可。后勤各部门的大事记、将帅名录太丰富了。徐文涛兴奋不已。直到晚上9点多,人家都下班回家了,看完晚间的新闻了,才恍然“想起”还有这么个人关在资料室。他早该走了吧?推门一看,人家吓一跳,正埋头在灯光下专心抄写的那人,头发已显斑白,连身后站个人都不曾发觉……

千秋功业 山高水长

后勤史馆开馆那天,在辽沈大地的一隅仿佛再现了又一个长征胜利会师的盛况。毛主席当年的警卫参谋蒋泽民坐着轮椅来了;毛主席的“挑夫”龙开富的女儿领着儿子、儿媳来了;当年红军过腊子口的关键时刻,给毛主席找“报纸”的功臣曹德连的老伴儿领着儿子来了;当年挑着缝纫机长征的“红军裁缝”葛接调的孩子们来了;还有三过草地的老红军朱士焕也来了……

正式开馆前两个月,请求参观的电话就快打爆了。不得不提前开馆,省直各机关、新闻媒体、国有企业、干休所、学校、驻沈部队……接踵而至!

无论新兵、老兵,他们走着,看着,不时激动地发出唏嘘、惊叹之声。从1945年10月31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后勤部成立这天起,到东北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一切为打赢”的军事变革新时期,他们不光寻到了自己冲锋陷阵的身影,也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后勤官兵前仆后继的奋斗轨迹。

陈云的女儿陈伟力凝望着老父亲在战争年代指挥若定的老照片,更是热泪盈眶。她在留言簿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心声:你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牢记历史,珍惜现在,开创未来。

不管怎么累,徐文涛心里都是甜的。当一拨又一拨老的,少的呼啦啦走进史馆,他就仿佛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革命的火种”将一个个走出去传播新的希望……“强大的后勤,胜利的保障”,那闪光的大字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支接力棒!

(沈阳军区后勤史馆现正向全国征集史料,详情请见本期61页)

猜你喜欢

史馆开馆后勤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要不得 千篇一律的村史馆
关于成立少先队队史馆的调查与思考
后勤服务
凝聚七十载风云 镌刻永不磨灭的追求——浙江日报报史馆侧记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崔振宽美术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