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2009-09-10黄宗文
黄宗文
1 工程概况
某住宅楼,总建筑面积为4898m2,平面总长约为54.7m,主体为框架结构。因楼房单体较长,结构设计上在平面中设置了两条后浇带,将楼板梁分成3部分进行施工,以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该楼房未设伸缩缝)。施工过程中,发现2层~7层楼板后浇带与两侧楼板的连接处出现规则裂缝,该裂缝经有关专家多次观察、分析,鉴定为后浇带混凝土收缩性裂缝,因影响观感,需进行补缝处理。
1 设置后浇带的作用
后浇带就是在现浇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适当位置,在施工期间设置一定宽度的临时性的变形缝,待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楼间的沉降差稳定后,或在混凝土收缩变形基本完成后,再在缝内浇筑混凝土填充封闭,后浇成连续整体结构,以达到不设置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后浇带按其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分2种:①为调整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楼间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带称为沉降后浇带;②为防止混凝土结构因收缩和温度应力开裂而设置的后浇带称为伸缩后浇带。
2 后浇带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2.1 后浇收缩带、后浇温度带等灌注混凝土的时间问题
后浇带主要是指后浇沉降带或者同时也是收缩带和温度带,即同时起到三种作用。如果后浇收缩带单独设置,则灌注混凝土的时间宜在楼板浇筑的60d之后,这样估计可以完成混凝土收缩的60%以上,如确有困难时也不宜少于30d;且灌注混凝土的时间宜选择在温度较低时,不宜在热天浇筑冷天留下来的后浇温度带。
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对于上部结构的施工,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要求设置施工后浇带。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有条件时再推迟一些时间),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做能够使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减少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得多,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
2.2 后浇带两侧的隔断做法
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避免留直缝。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梁及基础,可留企口缝,而企口缝又有多种形式,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后浇带两侧宜采用钢筋支架铅丝网或单层钢板网隔断,钢筋支架的钢筋直径及间距设置视构件断面大小而定,以支撑稳定为原则,铅丝网的网眼一般不宜过大,以避免灌注混凝土时跑浆。如网眼偏大,可在网外粘贴一层塑料薄膜,并支挡固定好,以承受灌注混凝土时的挤压力,并保证不跑浆,待混凝土凝固后,薄膜即可撕去,钢筋支架亦可除去,而铅丝网则留在后浇带两侧,即永久留在后浇带内。
2.3 其他有效施工措施
后浇带处的钢筋应保证位置准确,对于板的钢筋网下设置垫块,双层钢筋应设置支架;对于梁、底部钢筋亦应加垫块,上部钢筋一般直径较大,可不用支架,但应在后浇带部位设马道通过,过往的人员不应直接踩钢筋。采用钢筋支架铅丝网隔断时,后浇带两侧混凝土应局部干硬一些,即水灰比小一些,这样既能保证振捣密实,又不会造成跑浆,使侧面混凝土强度和其他混凝土一致。另外,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后浇带处侧面混凝土浮浆凿除,清刷干净,底部碎屑清除彻底。
鉴于后浇带的范围日益广泛,不仅用于高层主楼与裙房连接处,对于超长的多层或高层框架结构,虽不存在差异沉降问题,但为解决钢筋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或混凝土的收缩、温度等应力,也采用后浇收缩带或后浇温度带。因此,后浇带的施工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本工程后浇带按设计要求预留了企口缝,并按规定时间浇筑混凝土,浇筑前表面清理干净,将钢筋加以整理或加焊,然后浇筑早强、无收缩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或微膨胀混凝土,浇筑后加强养护。施工中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监督与检查,确保后浇带的施工质量。
3 后浇带裂缝的处理方法
该工程中的后浇带裂缝,究其原因在于该后浇带施工时仅采用了高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该部位的混凝土未按要求掺加任何膨胀剂或采用无收缩性水泥,导致后浇楼板日后混凝土收缩,交接部位出现裂缝,从而影响了业主使用,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
对于该楼板裂缝的修补,考虑目前市场上用于修补混凝土裂缝的材料及方法多种多样,有粘贴碳纤维布法、灌注结构胶法和灌注环氧树脂法等。而碳纤维布法虽然比较方便,但造价较高;结构胶法则没有环氧树脂法成熟,经综合比较,该楼房后浇带裂缝修补,采用了灌注环氧树脂法。修补时参照《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内容,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灌缝处理:裂缝处理→埋设灌浆嘴、盒、管→封缝→密封检查→配置浆液→灌浆→封口结束→检查。具体做法如下。
裂缝的事先处理:沿楼板裂缝上下表面用凿子凿成“V”型槽,槽宽与槽深均为15mm,凿槽时先沿裂缝打开,再向两侧加宽,凿完后用钢丝刷及压缩空气将混凝土碎屑粉尘油污清除干净,然后再用丙酮或二甲苯将裂缝清洗并保持干燥。
埋设灌浆嘴:沿裂缝延伸方向埋设灌浆嘴,其间距为600mm,每条裂缝上必须设有进浆嘴、排气嘴和出浆嘴。埋设时先在灌浆嘴的底盘上抹上一层厚约1mm的环氧胶泥,并将灌浆嘴的进浆孔齐缝粘贴在预定的位置上。
封缝:先在“V”型槽面上用毛刷涂刷一层厚度为1mm~2mm的环氧树脂浆液,涂刷要平整均匀,防止出现气孔和波纹,再抹环氧胶泥封闭。封闭后应进行压气试漏检查密闭效果。试漏需待封缝胶泥或砂浆有一定强度时进行。试漏前沿裂缝涂一层肥皂水,从灌浆嘴通入压缩空气,凡漏气之处应予以修补密封至不漏为止。
配制浆液:按照不同浆材的配方及配制方法进行。浆液一次配备数量以浆液的凝固时间及进浆速度来确定。
灌浆:灌浆机具、器具及管子在灌浆前应进行检查,运行正常时方可使用,接通管路,打开所有灌浆嘴上的阀门,用压缩空气将孔道及裂缝吹干净。根据裂缝区域大小,选择采用单孔灌浆或分区群孔灌浆,在一条裂缝上灌浆可由一端到另一端。灌浆时应待下一个排气嘴出浆时立即关闭芯阀,依此顺序进行。化学浆液的灌浆压力通常为0.2MPa~0.8MPa。压力应均匀升高,防止骤然加压,达到规定压力后,应保持压力稳定以满足灌浆要求。灌浆停止的标志为吸浆率小于0.1L/min,再继续压注几分钟即可停止,关掉进浆嘴上的转芯阀门。待缝内浆液达到初凝而不外流时可拆下灌浆嘴,再用环氧树脂胶泥或渗入水泥的灌浆液把灌浆嘴处抹平封口。清洗灌浆嘴上的浆液,化学浆液可用火烧掉,清洗干净的灌浆嘴可以重复使用。灌浆结束后,应检查补强效果和质量,发现缺陷应及时补救,确保工程质量。
4 结束语
总之,施工后浇带的设计、施工及养护工作必须遵照有关规范要求认真进行,这样才可以在施工过程乃至工程竣工后发挥后浇带的真正作用,避免出现类似楼板裂缝等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圣浩.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5-46.
[2]李光明.浅析后浇带的设计施工[J].山西建筑,2005,31(1):85 86.
[3]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