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生态建筑
2009-09-10杨海明
杨海明
摘 要;生态城镇和城市要在各方面平衡,这包括社会因素,同时需要采用某种方式做出规划确定发展方向。公众投入到生态的发展进程是至关重要的,居民应该以己作责参与生态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筑;破坏;科技;平衡
当今世界,人口剧增,资源锐减,全球环境恶化,破坏生态现象日趋严重,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生态危机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在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缺一不可,但先前的以“人”为中心,得转变为“环境”中心。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就提出“可持续发展”,标志着以环境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式展开。这些年来也取得累累硕果,但是我们现在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这也是局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那我们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得共同参与进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的居住生活,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态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
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建筑工业中实现高效、节能。具体到建材产品,使用再生、不产生副作用的建材产品。
二是建材的研发应更多地致力于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并尽快扩大这种材料的使用范围。
三是注重工程建设中的能源节约。尽量使用节能降耗、能够再生的天然材料。
四是建材原料从使用到回收是否影响环境的污染,也是划定生态建筑的重要标准。
第五,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基础,一个城市的文化,经济甚至是科学水平都可以通过其显形。建筑占据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建筑生态化对生态的影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世界各国认识到人类必须在环境所提供的时空框架内,同时按照自然资源所赋与的条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重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环境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世纪末,西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生态化”的目标,我国各地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为了建筑、城市、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学科开始了可持续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的思考。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休戚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即我们今天的发展应该是“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这就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准则。
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对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从而使其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近几年提出的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就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理论。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一书出版以来,生态建筑如同雨后春笋,主要建筑有: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1999年德国柏林建的国会大厦(TheReichstag),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在美国,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建“3号”、“4号”太阳房均为实用住宅;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中国也涌现了很多,比如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可以说,在生态建筑的发展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态建筑是21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就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来说,把人造物生态化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得到真真正正的解决。生态建筑可以说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以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而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人本主义是西方实现代化的主导思想之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自18世纪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社会进步和增长的基础。人本主义观念明确确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遭到滥用和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界所容纳的限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实际各国无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世界问题。
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的有限资源。《里约宣言》指出,为今后世代的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担负应有的责任。生态环境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到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只有全世界人民共同携手,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生态化,环境的生态化。
参考文献
[1]《城市生态与建筑的生态城市》PaulF Downton.
[2]阿姆斯特丹博客Amsterdam.
[3]《生态建筑》建筑师:杨经文
[4]《浅谈生态建筑》.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未知.
[5]《生态建筑与建筑生态化》.免费论文网作者:未知.
[6]《生态建筑的误区》Thomas Herzog.
[7]《生态建筑》James Stee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