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教学与CAI的整合
2009-09-10王秀玲
王秀玲
新课程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应当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生搬硬套、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搞“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不仅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剥夺了数学实验和数学观察及数学模拟等活动。学生死记硬背,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利用CAI可以有效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能力。下面根据我在教授初中教材(人教版)《圆》的特点,来谈谈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
例如,对于“圆的定义”的教学,传统教学因较难展现其发现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其不好理解。利用计算机,可以在屏幕上做出一个圆,然后运用点的运动来展现圆的形成,对于该点的运动轨迹用彩色线条展示。在点的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图形由原来的线段、直线、射线,转变为闭合的曲线。
还有这样一个练习:有两枚相同的硬币A和B,硬币A绕硬币B的外沿滚动一圈,硬币A自身转了几圈?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曲线运动不能理解,教师讲解的也费劲。这些学生用两个硬币做实验,也没有观察出一个所以然。因为硬币的滚动是有误差的,其中存在了滑动。于是我调动学生运用几何画板进行图形运动的演示,直观形象的解决了问题。
可见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在这里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当恰当的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对知识的理解。
利用计算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数学实验课中,把学生分成2~3个人一个小组,每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教师提供问题,学生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环境,积极思考、讨论,动手演算,解答问题。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小组中参加讨论,观察其进程,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对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或讲解,努力在全班创设一种研究探索的学术气氛。
例如,我在教授“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就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几何画板来解决。学生在“做数学”的环境中完成了数学实验,这样就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使得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在如“98全国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课例展评、交流、研讨活动”中,北京师大附中的一个课例“求圆内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就是在电脑网络教室里,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其中有一个解法是教师在备课时也未想到的。抛开这些问题自身的意义不说,他们处理问题的过程(猜测、验证、论证),对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一种启示。
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更像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他们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期望完全掌握与某个主题有关的内容,他们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如何问学生一些探试性的问题,如何使学生与有关的资源联系起来,如何提供给他们存储、操纵与分析信息的工具。
实现练习形式多样化,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只有不断的改变练习形式,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如运用媒体可相应的设计一些闯关题,把枯燥的练习变为游戏、竞赛题。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练习。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如在练习中编制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利用多媒体也为我们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效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随着计算机日益走入人们的生活,社会对人的数学素养的要求已经从依靠纸笔运算转换到有效地、恰当地使用技术。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深入思考问题、简化概括过程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尝试、积极探索,并从实践经验上升到数学教育教学的理论高度去提炼、去反思,才能避免盲目性,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整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