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09-09-10相礼陈越
相 礼 陈 越
新课改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六个年头。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如何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一直是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课堂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认识。
从“演员”到“导演”——正确理解教师角色的定位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有效性。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演员”,更是一名优秀的“导演”。教师要“掌控”课堂上所有的教学活动,该引导的引导,该讲解的讲解,不宜全部让学生自主交流,以避免课堂教学的混乱、无序和盲目。新课改提倡的是少讲、精讲,而不是不讲。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要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目前最为推广的一种课堂模式,但大都流于形式,只是少数优等生在活动,多数学生只是在做样子,甚至无所事事。笔者认为,真正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一定要在合作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其形成自己的观点,交流时做到互相倾听,这样才算是真正有效的“交流”。
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把学生注意力迅速拉回到课堂上
课堂导入要新颖。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发挥课本中的可互动因素,引人入胜,激趣导行。
如讲授鲁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今年你几岁了》时,可以这样做:
师:我能猜出你们每个人的年龄。
学生开始有些不相信。于是请一位学生站起来问:你的年龄乘2再减去5得几?
生:21。
师:你的年龄是13岁。
学生甚是惊讶,便争先恐后地继续发问,结果都被老师逐一正确地回答出来。
学生们很是疑惑: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其实并不难,老师只用了一种方法……
于是便顺水推舟地引出了一元一次方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样的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把学生注意力迅速拉回到课堂上,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接下来的学习。
把握好课堂教学时间上的有效性
缩短情境导入到实质问题的过渡时间。有时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节课中导人的故事过长,以至于时间过半,学生还没开始探索。也看到这样的情境: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设计了一个繁复的问题来导人,陷入了“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怪圈,不仅让学生难于理解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没有情境导入不好,但导入设计的不佳,同样不利于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要“因势利导”。教师提问时如果能顺着学生的思路顺藤摸瓜,学生则可畅所欲言,跃跃欲试,进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学习了整数后,提问时有一种问法:正数和负数的关系如何?另一种问法: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数、负数,请同学们说一说正数、负数各有什么特点?0属于它们其中的哪一类?两种问法对学生来说显然前者更无所适从,而后者语言明确,针对性强,留有思考空间。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使用要有度。多媒体因其信息容量大、形象直观而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教师被多媒体所束缚,成了课堂的奴隶,而多媒体却堂而皇之地成了课堂的主宰。
例如《简单的图案设计》一课,这节课主要介绍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美丽图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图案,应该说老师花费了不少功夫收集了大量图片。也确实把美带给了大家,在课件制作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欣赏时间过长,学生便只顾着欣赏美丽的图案而忽视了这节课的任务。这样做不仅忽视了教师的作用,还让多媒体喧宾夺主,越俎代庖,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本意,走向了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极端。可见。多媒体在教学中并不是用的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关键把握好“度”,用得好才会锦上添花,用不好反而弄巧成拙。
以上,是笔者对新课改环境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看法。数学活动不仅仅应该是“经历”、“体验”与“感受”,更重要的是推理、论证与抽象;数学活动不仅仅应该是探索交流,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表层的活动逐步向思维的抽象化转化,以达成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深化。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在做好“导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优越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还要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用智慧经营教学,用情感灌输学生,不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真正充满创新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