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处理小学数学教材
2009-09-10彭建峰
彭建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以及学与教的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多次实践,发现结合多媒体技术来优化数学教材处理的确有很多成效。它可以改善教材的情景创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诸多教学难题,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活泼,更生动,更有效。同时,学生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运用多媒体再现内容,使教材知识更具生活化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数学的教与学应该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
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教材要求统计某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如果只通过我的表述是难以描绘这一场景,营造学习氛围的。于是,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使学生非常直观地看见一辆辆的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路口,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高涨,充分体验到实践收集数据的真实感,从而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看到学生兴奋的样子,我也为信息技术优化了我的课堂教学而深深感动着。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教材知识更趣味化
课本上的数学尽管越来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它毕竟是静态的,所以数学知识永远有着它抽象而枯燥的一面。而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就以“统计”这一节为例: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想通过“三个小孩钓鱼比赛”和对“物品的分类”这两幅画面的展示,让学生会看诸如此类的象形统计表和统计图,并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的知识。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呢?在备课时,我们就对教材进行扫描加工处理,并制成课件。第一幅图:屏幕先出现三位小朋友钓鱼比赛,一人作记录的情境,让学生看图说画意,激发学生思维,然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他们钓鱼的过程,让每个人的鱼一条一条地“跑”出来,最终形成一幅象形统计图的画面。非常生动,非常有趣。然后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三人“钓鱼”,一人作记录,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每个小组表演一次。这样,学生不仅在情境中、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适时地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第二幅图既有统计图,又有统计表,我们同样让死图变活,让图上的物品分类,一件一件地出现在屏幕上,慢慢地形成象形统计表和统计图,再辅之以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重点地方让它反复闪烁几次,以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然后又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统计每人一周内得小红花的朵数,并制“统计表”和“统计图”,教师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组,将其打在屏幕上。这既对学生的作业及时进行了订正,又无形中激励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像这样静态的、枯燥的知识,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教,就变得生动、有趣了。这是传统教法中的挂图和板书所望尘莫及的。
运用多媒体调整结构,使教材知识更合理化
多媒体计算机能巧妙地利用它特有的鲜艳色彩、移动的画面、科学的设计、合理的排版来攻克小学数学中的难点。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融化知识的难点。
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虽然学生对钟表已不陌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但对1分钟有多长,并不了解,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能亲身体会1分钟有多长,我用课件出示钟表,让学生利用1分钟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时电脑一边响起优美的音乐,一边让钟表的秒针慢慢转动。学生在干具体的事情中体会到1分钟的时间,了解到1分钟的时间很短,在生活中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通过借助计算机,教师无需更多的评议,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的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总之,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多媒体信息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相应机能区,比单一的书本讲解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当然,多媒体技术再好,也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一种手段,只能从一定程度上来优化我们的教材处理。我们也不能乱用和依赖多媒体技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要更多地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关注教法和学法,这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