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学案构建信息技术课堂的目主学习模式
2009-09-10李辉波
李辉波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因此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案教学是当今教法改革中的—个热门话题,那么如何利用学案构建信息技术课堂的自主学习模式呢?
构建新教材,弥补教材不足
学案的编写应弥补教材的不足。教材呈现的主要是基础性和概念性的知识,对一些操作实践的内容往往只是轻描淡写。而信息技术课程中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比较多,如果对这些知识采取教师在讲台上操作、学生在下面模仿操作的方式,容易使课堂沉闷,学生难以获得学习的喜悦。通过编写学案来构建新教材,应对教材中操作实践的内容进行具体化、深入化、扩展化,以补充教材中的各种知识缺陷,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同学们容易理解、步骤明确的实践操作内容,来引导学生完成操作和实践的学习内容。例如,学习对软件的操作。教师可把软件的详细操作步骤和注解编写到学案中,或者边解说边操作,把软件操作过程用视频截图软件录制下来放置在学案中,通过图片、文字或者视频、声音等信息呈现方式,引导学生根据学案来进行操作和实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从讲台中解放出来,到学生中去,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引导和鼓励,从而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这种学案导学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实践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构建新问题,启发思考和质疑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知识的传输过程,很少是一个思考和发现的过程,因此学案中要精心设计和构建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问题是学习的起跑线,知识的生长点,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注意问题设计的灵活性、新颖性、科学性、启发性等,让问题成为课堂的导线,与课堂融为一体。丰富多样的问题不仅能要启发学生思考,还要让他们能够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更深一层的疑问和质疑,不为问题而问题,关键是通过问题让学生学会实现由问题到思考、思考又提出问题的良性循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到知识的奥秘,在思考与质疑的过程中,又体验到发现、研究、探索的乐趣,从而养成受益终身的自主学习习惯。
构建新任务,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在学案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常常对教师提出的“任务”不感兴趣,教师只能把任务强加给学生。这样一来,原本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变成了被动学习与被迫学习。在学案教学过程中,构建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比如,学习Flash动画前,可收集一些制作精美、内容有趣的动画,播放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动画的课堂任务中。学案中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构建出既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又尽可能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新任务。任务的设置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析,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各知识点,进一步完善作品,巩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以及学习的动力。
构建新思维,促进知识迁移
开明教育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能够使人们的思维自由发挥的教育。信息技术课堂的学案导学应创设条件、环境和氛围,拓宽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加强思维的针对性,提高学生推理、想象和求异创新的能力。教材的梳理、问题的提出、任务的设计等都应该与启发学生的新思维紧密结合,引导、启发学生去操作,去实践,运用积极的求异思维、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灵感去发现“新”现象,开发智慧潜能,触发新思维,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产生联想和想象,促进知识迁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埃德加·富尔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只有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学案教学中不断创新,构建自主学习的模式,给学生一个创新自学的空间,培养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