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在当代的发展

2009-09-10李希加罗高生

群文天地 2009年6期
关键词:民居空间建筑

李希加 罗高生

“居”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自古以来就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的差别,各国人民形成了自己的居住特色。中国人民向来重视居住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中国传统的审美观除了崇尚自然环境整体和谐之美外,又强调把人文思想、情感、生活与自然紧紧地融为一体。

一、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三大特质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古人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天人合一”,既尊重自然,又顺应自然。这里的“天”是无所不包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根本统一。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既不存在着人对自然的征服。也不存在着自然对人的主宰。“天人合一”强调对自然既要合理利用,又要积极保护,使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处在一个良性循环平衡系统之中,既有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包括营建选址、动土布局、选材用料等,也有对自然环境积极主动的保护,包括土地、水源、植被等等。

(二)虚实相生的形态观

所谓虚,也可以说是空,或清空、空灵,或者就是说“无”;所谓实,就是实在,结实或质实,或者就是说“有”。虚虽多少有些飘忽不定,空泛,不容易被人们所感知,但虚实这两者在空间艺术中却是相生相连缺一不可的。

在中国传统民居中,民居集落在空间形态上内和外、黑和白、虚与实、动与静、简和繁的相反相成,辨证转化构成了形态的虚实相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建筑空间和大自然的虚实相生:中国传统空间观的精髓就是将建筑空间的虚、静与大自然景色的实、动融会贯通,自成一体的。第二,建筑空间情景的虚实相生:中国传统民居虚实相生的形态,动、静、虚、实又表现在空间情景与时间节拍的同构中。通过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明暗、开敞和封闭的不断交替转换可形成的动人心魄的动感秩序。第三,地形地貌制造的虚实相生:中华民居的历史传统历来是巧于利用复杂的地形地貌的,并可最终使传统民居与村寨建造出平原地区难以达到的雄伟气势与丰富内涵。而传统民居中最能反映传统民居建筑形态与地形地势有机结合的无疑是山地民居,也可以说山间水岸的坡地建筑要成功,关键还在于能否利用不同高度,因地制宜,将建筑的实体形态融于无限的自然之中。

(三)雅俗共赏的情态观

论语有云:“里仁为美”。里,是居住区,仁是充满人情味。有感情的富于人情味的居住区才是美好的,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将人们对群体感情的天然需求纳入了血缘纽带之中加以强化。从而使“仁”成为中国文化架构的重要层次和有力支点。我国几千年来,对民居以及由民居组成的居住区都从仁字着眼,不管是从牌坊祠堂、鼓楼家庙,还是到室内的中堂祖灵,都寄情于形,既有朴实、淡雅、和谐、自然之美,又具有亲切、坦陈、趋同、内聚之情,神形兼备,情景交融。这同样是现代居住建筑所需的情态,而传统民居情态的雅俗共赏主要是指传统民居中渗透着乡民大众的民俗民情——田园乡土之情、家庭血缘之情、邻里之情。

二、当代住宅设计的现状

当代住宅主要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住宅形式。在中国,这种形式也正逐渐成为主流,它的主要特点是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现代材料和千篇一律的框架结构,以适应现代城镇大规模建设,满足人们对居住空间的需求。高度发展的技术只是被利用以最经济的方法来满足人们对基本空间的需求,总体突显的是人们对房屋数量的要求,解决的是人口和居住建筑数量的矛盾。

这种住宅形式有它的长处,如空间合理、讲究居住功能、形式简练,但是却具有西方文化的隔膜特点,讲究私隐而忽视邻里的布局,建筑形式也流于千篇一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建设中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引入,使得城市中心区人口稠密,生存环境恶化;小区建设受商业利润的驱使,建筑物间距偏小,绿地偏少,配套设施不全,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由于住宅设计经历了从低层结构向多层及高层结构的转换,虽提高了居民生活的私秘性,但同时也带来了隔绝、孤独、封闭等的负面影响,使邻里交往产生危机感,导致居民文化心理环境恶化。而在中国传统民居文化中却有一种西方住宅中没有的人文因素,它可能不是物理性第一的,但绝对是心理性的,能够使人感动、喜悦、忧伤、悸动。

三、传统民居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建筑师要研究人,了解人,但它的重点是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目的在于努力切实地解决不同人们的多方面生活、生产活动的需要。居住建筑是最贴近人的建筑,是人们使用最多的建筑。传统民居由于其诞生的社会背景、物质条件与现在不同,它虽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但在现代生活中却反映出种种不适。要使传统民居能与社会同步发展,满足人的不同层次需求,需要设计者加深对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研究,对贴近人的尺度空间元素进行细致的安排。提高居住的舒适性,是传统民居新设计中的核心。

(二)适应现代居住文化的需求

传统民居所容纳的是封建家长制的大家庭,家庭内部分工明确,家庭成员的职责各不相同,人与人之间甚至有严格的尊卑界限。由于家庭的庞大,各成员间的交流疏密不等。传统民居的合院式正是以不同的组合适应了这种家庭结构,适应了这种大家族共同生活的方式,它既提供了一个家庭共同活动的理想场所,又为各小家庭的独立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主仆间也有适当的分隔。

当今社会,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仍住于一处的已不多见,家庭结构也趋于多元化,现代家庭要求的是更多的私密性,家庭成员关系紧密、交流密切。而传统民居中家务活动空间的相互分离却不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厨房、餐厅、起居室这些满足现代生活的空间在传统民居中是模糊的,要么全在一室。要么相互分隔开来,因而要解决好传统民居与现代家庭生活方式以及现代居住功能的矛盾,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才能使传统民居与时代同步发展。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虽然可持续发展是针对人和自然的生态关系、社会文化生态关系的失衡而提出的,但它同样适用于指导传统民居的发展。传统民居在可持续发展观下显现出其矛盾性,一方面,它以亲切、和缓、谦让、贴近自然的姿态与大自然共生,它的建造不会带来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它的密度不会使环境承受起超负荷的生活荷载,它的物化表现不会切断历史文脉。另一方面,它所用的传统材料——木材,其用量之大是目前自然环境不可能接受的,它的低水平建造技术、低效率利用建筑材料均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因而解决好这一矛盾,就可让传统民居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

现实中,许多建筑师已在这方面作出了大量的探索从无序发展到有序更新的北京菊儿胡同,从民居形式中寻求灵感的常州市红梅西村,在农村寻找发展的西双版纳新民居等等,人们正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为传统民居的发展寻求途径,探寻方向。

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产品的创新,在设计中要充分利用高效节能的建筑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体系,运用建筑热工原理节约能源,利用高技术创造低能耗的环境,强调节约资源,减少各种资源和材料的消耗。例如应提供新型的安全型建材代替传统的“红砖绿瓦”,尽量减少对自然界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在设计中引入电脑网络,建立电子信息网络系统、安全防范可视对讲系统、电子安全防灾监测系统等智能设备。通过这些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情感,努力营造一个舒适、安闲、人性化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项秉仁,赖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顾孟潮,王明贤,李雄飞,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戴俭,传统民居中的文化意识[J],华中建筑,1996(4)。

[5]麦朗,罗蔚,论传统民居文化与现代住宅设计[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7(7)。

[6]施维琳,传统民居与未来居住建筑的取向[J],新建筑,2000(2)。

猜你喜欢

民居空间建筑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