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12”汶川地震灾后救助在儿童身上出现的新问题

2009-09-10寿刘星

群文天地 2009年6期
关键词:羌族心理品质灾区

袁 崎 寿刘星

灾后重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灾后心理重建又是灾后救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救援部分。近几年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使得心理援助成为此次灾后救援的一个热点,而在这次灾难中受到心理伤害最大的无疑是那些未谙世事的孩子们。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我们的调查地点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安昌镇、任家坪村,走访了擂鼓镇中心小学、任家坪小学、八一帐篷学校在职老师、大队辅导员以及四年级及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电话访问了北川县其余20所学校大队辅导员和相关老师。在调查中我们采用自编问卷,对小学生的灾后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在擂鼓镇中心小学、任家坪小学、八一帐篷学校进行,采用随机取样方式选取,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有效问卷102份,回收率达到92.7%。

通过调查,有32.4%的受访者表示每周都有心理健康教育课,而更多的是偶尔一次的不固定或者一学期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多呈现出不固定、不系统的状况。在对儿童关于“我的心愿”的调查当中,我们用开放的题目让儿童填写自己最想要的物品,很多儿童希望得到诸如自行车、电子词典、电脑等物品;在对儿童关于“志愿者能够带我们什么”的调查访谈的时候,67%的儿童选择志愿者能够给予我们礼物、生活用品、衣服等等,而不到50%的儿童回答精神上的帮助,比如勇敢面对挫折,学会自立。

二、救助在儿童身上出现的新问题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灾区人民渡过困难,重建家园。对于儿童,各地的志愿者来到学校,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归属感,让他们感受到回归校园的亲切感;社会各界纷纷捐资捐物,用各种方式来帮助灾区儿童。只要是来到学校总得给同学们带来礼物,除了关怀还有物质上的弥补。

在访问北川县擂鼓镇中心小学的杜校长时,我们了解到,在“5·12”地震后一个月的时间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很多,学生们只要看到有志愿者来到学校都很高兴,因为学生们都知道他们会带来吃的、穿的、用的。一旦来访的志愿者没有带,似乎学生们的欢迎的热情也不够高。在采访中,杜校长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一个地方机构来学校捐赠体育器材,需要星期天召开一个启动仪式,要求学生都要到场参加,但是由于来访的机构没有给学生带来礼物,加上又是星期天,结果学生没有组织起来。这在八一帐篷学校等其他学校都有类似的现象发生。外界对于儿童的救援似乎被学生看成了一种“应该”,“因为我们是灾民,自然应该受到外界的帮助”,“我有权得到外界的帮助”。这种救援如果变成了一种义务,将助长灾区儿童的依赖心理,对于灾区儿童的人格塑造是一个相当不好的事情。

三、灾后儿童道德教育的建议

(一)将健康人格的塑造、加强情绪调节技术和应对灾害技能的学习,纳入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当中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我国小学开设的一门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以及修订版本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七年级的教学内容结构作了调整,把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与健康人格教育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品格修养。如将“锻炼心理品质”改为“锻炼心理品质,加强品格修养”,“善于调节情绪”改为“善于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在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增加品格修养的内容。比如,在“锻炼心理品质”的教学内容中,加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这种调整增加了对儿童心理品质的教育,是有必要的,而且应该在小学五六年级就应该开设。特别是在灾区,这种内容应该提前进行。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遭受到“5·12”地震的人们,特别是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根据灾后心理重建模式来讲,现阶段正处于儿童适应新环境,从环境适应到心灵重建与人格升华这个阶段。这个过程正需要儿童具有塑造健康人格、自我管理情绪、应对危机等的能力。第二、人都具有心理复原能力,儿童也不例外。应该说,如果在社会、学校的正确指导下,儿童的心理复原力能够得到增强,特别是灾区儿童,这种心理复原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复原力的培养重点还是在于教育儿童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自我调节。

(二)合理利用羌族文化资源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着力培养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

根据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理论,小学高年级正处于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6、7—11、1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道德判断受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儿童在道德发展方面产生自律的道德,儿童根据社会规范进行是非判断。通过皮亚杰的理论,我们对于灾区儿童道德的教育就应该加强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告诉他们什么样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由于北川是羌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占据整个人口的一半左右,所以这种教育可以配合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特点,充分利用羌族的文化资源,挖掘羌族精神,培养儿童与本民族相同的价值取向。

总之,灾区儿童的生活经历与同龄孩子不同,决定着他们的德育教育应该与其他同龄儿童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应该适应他们的健全人格发展。灾区儿童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纷繁的过程,需要更多的外界的支持,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这群人群,才能够使灾区儿童健康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羌族心理品质灾区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
灾区笑脸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