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林三大绝学”的修辞艺术及社会心理分析

2009-09-10段秀娟

群文天地 2009年6期
关键词:流行语话语权酱油

段秀娟

“流行语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并且受到后者的直接影响。语言犹如一面镜子,社会历史的变迁、生活的变化无不通过人们的语言表现出来。而流行语作为语言体系的一部分,则表现得更加突出,是当时社会热点的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网络流行语则凭借其强大的网络技术优势将这种“反映”推至极致。因此,我们应该而且有必要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去研究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我们以“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为例来分析。从表面看来:首先,网络分别赋予了“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以新的意义,这种词的转义从广义上说也是一种修辞,或者更准确地说转义的实现是修辞作用的结果;其次,人们在使用这些词时还带有很强烈的反讽意味。从深层次来看,不论是这些词的转义还是它们所带有的极强烈的反讽意味都源于人们的某种社会心理。

一、修辞艺术分析

(一)转义

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我们所分析的“客观材料”。打酱油:2008年5月(具体时间无从考),广东电视台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某市民对“艳照门”事件的看法,某市民回答:“关我X事,我出来买酱油的”,此后这句话便在网络上迅速流传,风靡一时。俯卧撑:出自于7月1日贵州公安厅发言人对瓮安县李树芬之死的调查情况介绍。据调查,“做俯卧撑”的帖子最早出现在2008年7月1日19时59分,网友“流芳苑主”发表了《吃面要吃雪菜肉丝,运动要做俯卧撑!身体倍儿棒!》的帖子,网友纷纷效仿“做俯卧撑”,天涯论坛上一时出现了井喷现象。“躲猫猫”:源出于2009年2月12日警方描述在押犯人李乔明之死的用语,尽管这一用语后经警方更正,但却无法阻挡“躲猫猫”在网络上的流行之势。

然后,我们来分析“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这三个词具体的转义现象。当然,我们要排除这些词在流行过程中网友的恶搞行为。“任何一个词在它产生的初期,只是用来指称一个特定的事物或现象,因此只具有一个意义,即最初始、最基本的称名意义。其他意义的产生式是过对物体某一特征或性能的联想,将一个物体、特征或过程的称名用于描述另一种物体、特征或过程。与基本称名意义相比,所有其它意义都属派生意义,即转义。”关于这三个词的基本意义,我们都非常熟悉,这里不再赘述。我们从这三个网络流行语在流行过程中转义的结果出发。打酱油:一种在天涯十分流行的对现实无奈的术语,道义上强烈关注某事,行为上明哲保身,受压抑的轻微呼喊,朝野都能接受的行为,属于“非暴力不合作”幼稚阶段的行为(引自百度);俯卧撑:表示对时事不关心、不评论、只做自己事的态度;躲猫猫:表示隐瞒事实真相,表面上很关注某事,行为上却总在回避。

那么,在“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这三个词的词义转移的过程中,到底是什么发挥了关键作用呢?也就是说。这个转义的过程是怎样实现的?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涉及到我们对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解,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将使我们明白流行语转义的内在机制及流行语流行的内在动因。

流行语转义的过程,用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来解释事实上就是一个“刺激——反应”的过程,而这个反应过程又可以具体划分为心理评价和判断一相关联想——符号——概念四个阶段。转义的结果是用某一符号来描写与之相关的事物或活动,我们称之为相关转义,实现转义的内在机制即转喻。这恰恰体现了转义与修辞的内在联系,转义在这里体现为转喻机制作用的结果。这个转义过程的实现最初只是一个个体的认知过程,即只是一个个体行为。我们不妨以“打酱油”为例来说明。当与“打酱油”相关的事件通过媒体传播时,它便对某个个体受众构成刺激,之后,这个个体会对作为刺激的事件形成一种评价和判断,在此基础上通过自由联想便用“打酱油”这个符号来表示与他们的判断相关的概念和意义,即表示对现实无奈,道义上强烈关注某事,行为上却明哲保身的一种中立态度。“俯卧撑”“躲猫猫”的转义实现过程同样是如此。但是,它们的流行却需要由个体行为转化为集体行为。个体行为向集体行为转化的关键就在于人们对刺激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评价和判断。概括来说,流行语转义的过程既包括个体的词语转义过程的实现,也包括转义实现后个体行为转化为集体行为的流行过程。

(二)反讽

前面已经提到转义过程的实现是修辞作用的结果,当然,这里的修辞实际上指的就是建立在相关联想基础上的转喻。不过,在“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的转义实现过程中,转义与修辞的结合还有另外一个契机。王力先生曾经说过:“词义的变迁和修辞学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许多情况下,由于修辞手段的经常运用,引起词义的变迁。”在这里,王力先生指出了词义的变迁与修辞的密切关系。不过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交叉融合的,词的新义达到了某种修辞效果,同时这种修辞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融合于转义的过程中。

以“躲猫猫”为例来说明。当人们用“躲猫猫”这一符号来表示对事实真相有所隐瞒、持漠不关心态度时,实际上包含了强烈的讽刺意味,人们无论如何都无法相信躲猫猫游戏竟然会将一个人致死,这种强烈的讽刺意味贯穿了转义的过程,而转义过程实现后,新的意义更是将反讽的艺术效果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来自搜狐网的一篇报道:晋宁检察院还在“躲猫猫”?同样的,“打酱油”“俯卧撑”也体现了新义的形成与反讽修辞的交叉融合的关系。

二、社会心理分析

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社群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一般为口语,带有一定的方言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我们且不论这一对流行语的界说或定义是否完美,但是它却揭示了流行语与社会心理的密切关系,为我们的分析指明了方向。

我们先回忆一下,前面在谈到流行语转义的过程时曾提到流行语形成的关键在于人们对刺激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评价或判断。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继续思考,人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心理评价或判断,这种心理评价或判断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诉求。

一方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人们对话语权的追求。二十世纪后期法国思想家、哲学家福柯在他的《知识的考古学》中曾提出整个社会由权利关系所构成,社会运作的各种表征就是话语权。如果我们更加形象地理解话语权的话,福柯的话语权事实上提醒我们要重视他者的权利,比如要重视西方文化霸权下东方的生存、男权中心主义的社会里女性的生存、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的社会里诗意的生存等等。“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这些词之所以在网络上迅速蹿红,与它们所涉及的话语权问题有很大关系。在我们国家现行的权利体系中,要建立官民之间、干群之间的和谐关系,就应该重视老百姓话语权的使用。例如在引发“俯卧撑”流行的刺激事件中,主要是贵州省瓮安县少女李树芬之死以及随之而来的“6·28”

事件,无疑夹杂着老百姓对官方的不满情绪,官民之间关系不和谐显而易见。据腾讯网、新浪网等各大新闻网的报道,李树芬之死实际上只是引发人们不满情绪的一个导火索,而真正引发人们不满的是他们在矿权纠纷、移民拆迁、治安混乱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中的利益损失。当那些利益受损者满心的不满与怨气的火焰被点燃时,他们会更加强烈地要求争夺和使用话语权,甚至会使用极端的暴力手段。“俯卧撑”的流行正体现了人们对于掌握话语权的急切的心理诉求;而在“6·28”事件中这种诉求已经用一种极端的暴力方式表达出来了。当然,“6·28”事件也反映了人们盲目的、非理性的一面,人们对于话语权的极度诉求使得他们的盲目与非理性占了主导地位,因而才会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因此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在重视人们对话语权享有和使用的同时,也必须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引导,否则便会出现“6·28”事件中的惨重后果。

另一方面,“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这几个词的流行还体现了另外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即语言禁忌。“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诱因:人们对不便直言的事物,往往用其他语言表现方式来回避。”尽管制造网络流行语的网民们大部分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他们富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和表现欲,他们在那些诱发事件的刺激下有着对话语权的极度渴求,但是他们并没有选择那些过于激烈的、过于极端的符号来表达自己,他们所选择的“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些比较温和的词语,尽管这些词在被赋予新义的过程中带有了一定的感情,但是这种感情也并没有表达得过于尖锐。这是因为他们在长期的言语活动中已经形成一定的言语习惯,这些言语习惯规定了他们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什么,应该怎样去说。

由于强大的网络技术的支持,网络语言的传播速度着实令人惊叹,这些快速传播的网络语言势必会形成一定的舆论导向。再加上社会心理毕竟掺杂了太多的主观因素,因此,要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必须要把握好人们对话语权的心理诉求及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这两个反向的心理影响力之间的平衡。

综上,在“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这三个词的流行过程中,不论是它们所体现的转义和反讽的修辞艺术还是社会心理,都是基于对刺激——心理评价或判断——自由联想——符号——概念这一思维或认知过程的分析。表面的修辞艺术和深层的社会心理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取得了交集,二者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向我们展示了“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这三个词流行的原因。同时也为我们规范网络语言、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提供了一点启示:回归人们认知过程的第二阶段,认真分析人们形成某一心理评价或判断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措施从而使得网络语言朝着言语活动的各参与者诸方,即不同的语言社会集团共同可接受的方向流行。

注释:

①王德春,李月松主编,修辞学论文集(第十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第483页。

②赵蓉晖主编,社会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第141页。

③源自新浪网,“做俯卧撑突然成为网络流行语”。

④杜桂芝,俄语多义词转义过程的认知语义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⑤亢世勇主编,语言应用研究(第二集)[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8),第181页。

⑥杨文全,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J],新疆大学学报,2002(6)。

⑦王德春、李月松主编,修辞学论文集(第十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第311页。

猜你喜欢

流行语话语权酱油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打”来“打”去花样多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排行榜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买酱油
买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