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部制背景下的县域信息化策略

2009-09-10张海滨

信息化建设 2009年8期
关键词:县域工业信息化

张海滨

继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今年上半年许多省份也相继成立了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足见国家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心。许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见仁见智就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策略和思路,也让我们看到了新时期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局面。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找准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显得尤为重要。过去许多信息化项目不能取得成功,缺乏生命力,关键在于不能走出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建设怪圈,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成立使我们看清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动因,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本文结合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实际,就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对县域信息化发展的影响谈点看法,探讨县域信息化如何适应新形势,以便基于已有的信息化基础,走出一条科学、有效的信息化道路。

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的导向作用——解读中把握形势

对大部制改革的认识

从国际社会经验看,“大部制”能解决政出多门,政府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状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称的上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国家,中央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基于实际国情和国际信息化大趋势,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涉及我国整个工业行业的历史性任务。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都需要打破现行的行业壁垒,加强产业融合与产业配套,以高新技术产业与信息产业为主导,统筹、协调推进。

“大部门体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综观世界各国,发达国家的政府内阁部门虽然现在一般不超过20个,但都是经历了较长时间逐步改革的结果,因此需要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整体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另外,伴随大部制改革,政府部门的有些职能应当市场化,由社会力量、中介组织来参与。

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对信息化的影响

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重要职责就是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拟定并组织实施工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从而充分发挥国家整体规划、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综合服务的职能,加快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组建工业与信息化部后,国家信息化的主管部门得到进一步明确,可以有效改变过去在信息化推进方面政出多门,权责不一和体制不顺的状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职责进一步诠释了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即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信息化布局,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需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有助于十七大精神的贯彻落实。需求分析是迈向信息化成功之路的第一步,也是极具认知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此阶段做得好坏,是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只有准确把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动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以微观调整呼应宏观布局

我国在改革中宏观和微观容易脱节。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机构改革往往有很强的宏观动力、宏观认识,但缺乏微观的力量支持,缺乏微观需求动因的呼应。我们还不清楚大部制的“合并”,微观上哪些地方会出问题。一旦宏观改革完成了,宏观动力就不足了,微观办事情的压力会增大。因此,肩负更多微观调整重任的基层政府应该通过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创新,规划的调整,呼应大部制改革产生的宏观影响。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影响中央层面的产业布局、行业规划、资源整合等方面,从而使社会经济基础、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确保实现社会经济信息化。同时,应该看到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切入点和抓手是企业信息化,涉及微观办事的问题,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实现信息化,核心业务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而这些方面是县域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信息化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区域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反思中正视现实

多年的信息化实践,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基层区域信息化的艰难。我们曾经面对的信息化方面的困难并不会因为大部制改革而消除,以往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不良现象也不会因为大部制改革而避免。相反,在近期人们将面临更多的压力,比如为了适应新形势,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技能亟待加强等等。

不能忽略的信息化现象

一是曾经公认成功的信息化项目“昙花一现”,今天红火的信息化应用项目,一年后甚至半年后回归了传统,不见了踪影。这是信息化的延续问题,普遍存在。

二是不同行业信息系统数据不能共享、不能比对,造成数据不一致,影响可用性。这是信息整合问题,普遍存在。

三是巨资建设的信息化工程,规划宏伟,但实际运用中却鲜有作为。这是信息化性价比问题,普遍存在。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反思。信息工作者应该沉下心来思考、总结、探索,沉淀下一些能够支持我国信息化,特别是支持基层区域信息化的方法论,使基层信息化能够“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使基层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形成一种对信息化建设整体的把握和掌控能力,推动信息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实现信息化,决不是有了投资,买了设备和软件,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县域信息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阻力。

一是县域信息化基础差,整体推进阻力大。

首先, 缺乏信息化人才,是制约县域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因素。其次,信息技能普及不够,需要先行进行信息技术普及。最后,计算机网络基础条件普遍较差。有许多农村和边远地区存在无网络状态,要充分考虑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正视县域信息化所处的基础现状。

二是县级政府面临改革和发展的双重重压。

目前,处于转轨时期的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面临严峻的挑战。政府一方面抓政府职能转变,一方面又要抓经济建设,工作上可以说千头万绪。方方面面的工作重压,迫使他们不得不首先做好眼前的主要业务工作,对于信息化的结合普遍不够,这在基层政府存在普遍性。

三是对信息化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盲区,县域信息化成功率不高。

政府信息化的意义何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如何融合?如何推行区域信息化?目前,在基层对这些问题普遍缺乏共识,存在认识上的问题,县域信息化成功率不高。而认识到位是工作开展的前提,这需要一个长期艰难的提高和适应过程。

区域信息化建设模式——实践中探求模式

以下列举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区域信息化基础应用框架,旨在重新审视我们已有的县域信息化基础,以便更好的延续现有应用,查找不足,适应新形势。下面是滨城区年初制订的全区信息化规划中的目标任务和建设模式,体现了现阶段县域信息化的基础框架,这在我国县域信息化发展中具有代表性。

目标任务

到 2010 年,实现以下总体目标:

1.构筑起“数字滨城”的基本框架,构建起适应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体系。初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全区信息化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2.建设完善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并开通电子政务平台,基础信息数据平台,全区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共享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初步实现政府办公无纸化和行政审批网络化。

3.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培植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企业逐步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管理营销网络化。

猜你喜欢

县域工业信息化
工业人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工业4.0”之思考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