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锁事

2009-09-10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9年7期
关键词:锁匠贵重物品鲁班

关 敏

在遥远的历史深处,人类为什么会想到制造“锁”呢?很多人认为,锁的产生,完全得益于先于它而生的那个志趣不同、品行迥异的孪生兄弟——小偷。

当大家还是同吃同住,每天都为如何维持生存而发愁时,因为几乎没有多余的东西可以存放,用锁把门的现象自然不存在,充其量只会用石块或者其他材料挡一下洞口,以防野兽闯入。后来,私有化出现了,人们不得不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用汗水换来的一点点的微薄财产。他们把属于自己的“珍贵物品”用兽皮紧紧包起来,再用绳子狠狠打上很多结。然而,这种简单的办法终究难以抵挡一些经营欠佳或者不思进取的人的琢磨。面对梁上君子的祖师爷,唯一的招术就是制造一个“看门护门”的家伙,于是“防盗锁”走上了历史舞台。

在中国,锁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4 000年前,甚至可能更早一些。

像其他的发明一样,锁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漫长演变过程。早期的锁结构比较简单,形状像一条鱼,用一把镰刀状的或钩状的钥匙就能打开。因为简单,因此安全性能实在好不到哪去。小偷想要光顾,只要稍稍做点手脚便能如愿。可以想象,这种情况的日益增多,除了失窃人家的愤怒,还有锁匠的气馁。不管怎么说,自己精心制造的锁,让小偷随随便便就给搞定了,实在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

锁匠们纷纷动手改进机关,只可惜才能有限,在很长时间内都想不出好办法,最后只好退而求其次,在锁的表面做起了文章。他们不再让锁以鱼这种温顺动物的形象出现,而是做成老虎等凶恶动物的形状。这个时候的锁,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防盗工具。它所承载的使命,不像是增加小偷“破门而入”的难度,倒像是跟小偷在打心理战。

试图“以样子吓人的锁”的出现,其实跟关于锁的起源的另一种说法不谋而合。有人认为,最早的锁并不是用来对付小偷的,而是作为一种刑具使用。锁后来发展到用以防盗之初,也是没有钥匙的,仅仅只是借“刑具的余威”起一种震慑和警告作用。

春秋时期,随着一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人物的出现,锁终于有机会摆脱“中看不中用”的骂名。给锁带来新生命的人,就是众所周知的鲁班。经他改进的锁,不论是形状还是结构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锁的机关设在里面,外表不露痕迹,只有借助事先配好的钥匙才能打开,安全性和实用性都较之以前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正是从鲁班开始,锁才真正成为让小偷有些发愁的守护神。

在埃及,锁的历史同样悠久。在冶炼技术尚不成熟之时,埃及人通常都用木料来制造锁具。据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 000年,埃及人就开始用木料做出了比较复杂的“木头锁”。这种锁装有一系列长度不一的锁销,它们与突出于钥匙外侧的销钉相匹配,只有那些销钉长度准确的钥匙才能把锁打开。

罗马人可以说是古代最精巧的锁匠,他们对制造钥匙的标准相当有研究。罗马人采用了埃及人关于锁的主意,同时又引进了新的性能,例如压下锁销的弹簧等。罗马人把有着这类特色的锁带到了所征服的欧洲、西亚等大片地区。到罗马时代,为了保障住房、店铺以及装有贵重物品的木制箱柜的安全,锁和钥匙已十分普遍。在商人和教士们存放贵重物品的“保险箱”上,常常可以见到嵌齿、杠杆和弹簧之类的庞大机械装置。

现代锁的兴起,首先是由18世纪英国人发明了“焊钓锁”。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弹子锁,则是美国人小尼鲁斯·耶鲁以古代埃及锁的锁销装置为基础于1860年发明的。

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如今锁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家族。而在这个家族中,也出现了不少“出类拔萃”的锁。

清朝时,一个英国人送了把锁给慈禧太后。这是一把很平常的锁,因为它也是用来锁门的,在当时是用来锁紫禁城的经堂大门;同时,这也是一把非同寻常的锁,因为它居然重达120千克,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重的锁。而在巴黎博物馆则陈列着一把十分复杂的锁,这可能是世界上最难开的锁了。该锁由40 320个单锁构成,全部单锁均由铜和钢的合金制成,要想开启这把锁,先要经过一年的业务培训,开启时,要经过40 320道程序。

编辑/梁宇清

猜你喜欢

锁匠贵重物品鲁班
用心听见光明
温文尔雅的百岁奶奶
行李
开锁匠收徒弟
基于区块链的贵重物品可追溯交易平台设计
三道考题
年纪不代表一切
鲁班造伞
锁匠的徒弟
鲁班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