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2009-09-10陈雪梅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主导因材施教主体

陈雪梅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笔者在教学中从下列方面入手。

关键词:和谐的课堂氛围 主体 主导 提高课堂参与度 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 的理念,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下面,我就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浅谈一下体会: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授者,而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正处于在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的特点,可是他们对新事物却有强烈的好奇心。针对这种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课件、教学模型、挂图等数学教具,让他们看得清、摸得着。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小手动起来,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如在学习“拼组图形”这一节课时,先出示课件“机器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趣中质疑,问:“这个‘机器人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数一数有几个三角形、几个正方形、几个圆形,几个长方形?它们分别表示‘机器人身上的什么?”接着又用出示了小鸡、松树、小船等图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案分别是什么,每个图案分别由哪些图形拼成的?你能模仿着拼出来吗?试试看。经过模仿拼图,进一步引导学生,让他们展开想象,比一比,看一看,谁的思维灵活,谁的小手最灵巧,能把日常的人物、动物、植物、生活用品用我们的学具摆出来。这时候,同学们的积极性会很高,有的思考,有的已经动手摆起来了,一会儿功夫,同学们各显其能,小人、小鱼、不倒翁、小房子、电风扇、火箭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图案摆在桌面上。小结时,老师要肯定每个学生的成绩,对摆出两种图案以上的,奖励一面小红旗,能摆出新颖图案的,奖励一朵小红花,并让全班同学给他鼓掌。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敢于思考、乐于参与,既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使他们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得到提高。

二、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可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有了学习数学的意识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最近所掌握的知识和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情景,使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差距,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在设置问题情景时,要注意“度”的问题。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无法形成认知上的冲突,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如果设置的问题难度大大,就会使学生产生退缩心理,失去参与的热情和信心。因此,要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情景,设置的问题应既是学生可接受的,也应具有一定的障碍性、探究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排除障碍。例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的情景可以这样设计:有一个小朋友欲把三根小木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可怎么也搭不成,他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可先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根小棒(长度分别为15cm、11cm、8cm),启发学生:“能做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把最短的边剪去2cm观察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教师再继续提出三个问题:①你做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各是多少?②最短边剪去一小段后,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若能连结是否组成了三角形?③最短边再剪去一小段,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学生通过实验后均能正确回答。教师再次设问:是否具有任何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结”构成三角形?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集中到新课的探索上。当学生掌握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再让学生回答小朋友为什么搭不成的原因,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课堂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可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四、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出示这样四个题目:

1、工厂堆放48吨货物,运走了13 ,运走了多少吨?

2、工厂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13 ,恰好是33.6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工厂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13 ,还剩22.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工厂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14 ,第二次运走了全部13 ,共运了8.4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在做完1、2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3、4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 ,而且是少数学生能“吃的饱” 。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教师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学生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五、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学有创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我在教《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首先,先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复习时要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1)511 +311 表示( )个加上( )个 ,和是( )个( ) 。

(2)511 -311 表示11个()减去3个(),差是8()。 让每一位学生都要充分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方法。

其次,在教学中不要停留在学生学习的自然状态。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应把教学内容提高到更高一层次,让学生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有序、有规律、有数学思维的状态。如:在学生讨论并研究完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与前面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任务。

通过观察与讨论是学生明确异分母分数加法在计算中遇到的了问题怎样解决。

异分母化成同分母----使得分数单位相同,这是计算的基础。

公分母(分母小公倍数)----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过这样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们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并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与方法,在进行异分母分数减法的教学时就比较自然了。这样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接受评价和进行评价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创设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问题,利用错误辨析等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作业进行反思、评价,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对学生每堂课的作业批改通常是:学生做——教师批改——第二次课上教师对错误进行评析,并给出正确方法。可是我们会发现,解答过的题型,还会出现类似的错误。产生这种情况,固然与遗忘规律有关,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过多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数学并不是把老师所讲的东西拿过来就可以了,而是要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批改学生的课外作业可采用这样方式进行:学生做——教师批改(在错误地方划线)——学生自我评价(找出错误原因,并修正错误)——教师再批改——典型错误评析。实践表明,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方式,不仅促进了知识的掌握,而且也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七、教学中要“用活”教科基础教育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新课程强调把课程视为学习经验,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这就必然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要立足于教科书,但不拘泥于教科书

在数学新课程的视野中,教科书绝不就等于课程,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内容是灵活的,是动态的,可以是教科书中的,也可以是教科书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应立足于教科书,但千万不能受它的束缚,不能拘泥于教科书,而应该合理的利用教科书来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应大于教科书内容,而学生的发展不同也决定了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这是保证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给学生创设参与和尝试的机会,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学好数学,同时,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上,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让新的数学教育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深挖自身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就一定能实现由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伟大转变,使学生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学研究》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3、《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

全文总字数:4794

猜你喜欢

主导因材施教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中职物理教学的主导与主体
中企“主导”肯尼亚基建项目遭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