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2009-09-10程晓龙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1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体育

[摘要]长期以来,体育教学由于受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往往突出技术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分析了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体育疗法及体育教学中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程晓龙(1962- ),男,陕西彬县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体育教学和研究工作。(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92-02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由于受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目前,我国高校独生子女在校的比例日渐增大,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独立生活比较差,抗挫折能力比较弱。他们长期在家庭呵护下形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到了大学后都面临巨大的不适应,且不愿意轻易调整。不少学生对此感觉困惑、沮丧、紧张、急躁甚至恐惧,在集体活动中常常选择逃避和抵制,经常封闭自己,情绪压抑,行为孤僻,致使学生滋长一些不健康的心理,以至于影响他们的学习与成才。体育教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尤其是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生活能力中有着特殊而积极的作用,为此,笔者认为,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应不断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

一、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纪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健康的跨世纪人才,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说,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身体健康不是完全的健康,只有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有18%的青少年患有心理疾病。而我国青年大学生也正在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近年来,因为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没有及时得到调适与治疗而引发的各种校园悲剧时有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教育界包括体育教学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在新形势下的高校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体现了一个理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保持完美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被写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以及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衡量一个学生的素质是否达到了理想水平,很重要的一项标准就是看他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良好。根据《体

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理念和新形势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教学是发现学生心理不健康倾向和清除心理障碍的最佳途径。体育教学,既是教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过程,也是育人、育心包括使学生在情感上获得愉悦和快乐体验的过程。一方面,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中的行为、表情、状态、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发现学生不正常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运动锻炼可以转移、减轻、缓解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使紧张、忧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在体育教学中,安排各种生动活泼,富于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忘却烦恼,体验快乐,提高自信心。

2.体育竞赛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体育竞赛中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生自信心和健康心理的形成,都具有优势。因为体育可以把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优势通过运动形式表现出来,超越自我的竞争活动能够使学生自觉按照真善美的尺度,改外在必然为内在必然,从而在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中,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并不断满足学生强身、交往、竞争和发展需要。高校体育竞赛中不需用超强的体力付出就可赢得高额的回报,不会以比赛争第一为目的,而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培养竞争意识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心理品质。

3.体育群体活动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体育教学以班集体形式进行,人际交往呈群体多向性,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娇生惯养,导致他们意志薄弱,自觉性差,人际交往能力不强。有人做过调查,在体育教学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所得到的共同体验和感受就越多。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其实践性十分明显,由于体育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练习,同学之间相互接触、协作,这个特点非常有利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在群体教学和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技能而进行的身体练习,不仅要做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老师和同学间的关心与友爱、尊重与信赖、理解与团结,除此之外,组与组的竞争小游戏,如篮球赛等,需要同学们同心协力地完成,深受学生喜欢,都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一种好方式。通过竞争与合作,体育群体活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体现出一种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正因如此,我们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尊重运动能力差的同伴,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场上对手”与“场外朋友”的关系以及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还要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养成良好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体育疗法

1.急躁易怒的体育疗法。倘若发现学生遇事容易急躁,感情容易冲动,可参加下棋,慢跑,长距离步行及游泳等缓慢持久的项目。

2.遇事紧张的体育疗法。遇事紧张的学生应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竞赛。如篮球或竞技性强的游戏,因为场上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沉着应对,才能取得优势,若能经常在这种场合中接受考验,久经沙场,那么,学生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

3.孤独怪癖的体育疗法。性格孤独怪癖的学生可选择篮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项目的锻炼,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并热爱集体。

4.腼腆胆怯的体育疗法。腼腆胆怯的学生可参加溜冰、单杠、跨越各种障碍物等项目,这些项目要求人们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跌疼等各种胆小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

5.自负逞强的体育疗法。对于自负逞强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活动,如长跑、技巧等。喜欢下棋、打球的人,可找一些实力水平超过他的对手比赛,以不断提醒自己: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万不能自负、骄傲。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要想取得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因为体育运动引起人体构造和功能方面的显著变化,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系统的锻炼,学生体质和心理水平才能明显增强。如果中断锻炼,则体内各器官和系统的构造及其功能也会逐渐消退。另外,体育习惯一经形成,就可以成为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内部动力。对此,体育教师一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为兴趣是习惯养成的前提;二要强化监督、管理,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锻炼30分钟,以使学生形成运动心理定式,这是运动习惯养成的重要保证。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一直处于动态之中,体育运动的实践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活动对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作为体育教师,我们更应该积极把握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开展各项活动,让每名学生都拥有一片纯净的心理蓝天。

[参考文献]

[1]宋维真.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J].人民教育,1991(1).

[2]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

[3]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体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我们的“体育梦”
心理小测试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