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2009-09-10李国明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1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大学生

李国明 耿 茹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对此,文章指出,高校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措施

[作者简介]李国明(1974- ),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耿茹(1975- ),女,河北宣化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河北张家口 075000)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84-02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善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的多发时期。据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近年来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25%以上,最高时期高达34%。特别是近几年来,因为心理健康问题造成大学生发生暴力犯罪、自杀事件或出现休学、退学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各高校可以在教学计划内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讲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集中辅导。同时,结合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讲座。如针对大一学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的问题,开展适应性和交往方面的讲座;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对感情和专业学习方面的困惑,开展事业与爱情方面的讲座;针对大四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问题,开展有关择业心理方面的指导。

2.积极挖掘各科教学内容的心理教育资源。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渠道。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如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教育等。尤其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紧紧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遵循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二、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1.每位教师都应做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努力。教育家杰克·坎德尔德认为,每个教师都应对教育氛围建设有所追求,要着意于“创造一个富于支持力的教育氛围”,接纳学生的各种意见,对学生抱着“你肯定行的态度”,和学生做朋友。为此,每位教师都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引导和教育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积极情绪原则、体验成功原则和主动参与原则,充分满足学生自尊、自爱、归属等基本发展性需要;还要严格教育管理,奖罚分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真诚、接纳、倾听、尊重、同感等理念,在教学中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自由、公开、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抱着真诚和积极的态度,全面接纳学生,关心学生身上发生的每件事情。对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困难,要给予热心帮助;对于他们的情绪波动,要给予耐心的劝导和阐释。要学会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达成师生间平等民主的关系,努力营造一个关爱、尊重、友善、宽容、乐观向上的教育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良好的自我形象和成就动机,促进每位大学生健康成长。

2.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首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这些活动能够改变大学生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格局,增加生活乐趣,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陶冶性情、加强沟通、锻炼意志、提高能力、坚定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力。同时,活动有利于同学间的交流,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其次,要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广播、专栏、校园网等媒体的作用,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活动;通过举办心理沙龙、心理访谈等活动,广泛宣传并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组织建立大学生心理协会等社团组织,不断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利用班级、团的各种实践活动,主动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内心需要和困难,对学生的情绪、行为和思想问题给予心理辅导。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体系。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领导,整合资源。要建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由学生处、教务处、社科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由心理学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学生会干部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统领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督促、检查等。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建立相关制度,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积极探索建立校极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从班级、院、(系)校三个层面有区别、有重点、生动地开展工作。

2.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体系。很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发挥其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心理疾病的矫正作用。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要在新生中进行心理调查、心理测量,充分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资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摸清每个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

一对一的咨询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和经常性工作。高校应设立专职的心理咨询人员,定期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个案咨询。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心理和行为表现从整体上看是健康的,即使出现问题,大部分也是伴随成长过程的发展性问题,诸如挫折、人际关系、考试焦虑、学习紧张问题等。因此,心理辅导着重解决的是一般心理问题,即心理困惑或心理不适应,而非严格意义的心理障碍。

四、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自己提出任务,主动采取措施,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以培养自己良好素质的活动。它不需要外界的监督,而是由学生做自己行为的裁判,自我监督,自我反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是运用个体自我调节机制活动的结果。受教育者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更好地领会、体验和内化教育者的要求,实现自己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十分重要。为此,大学生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重视自身心理健康,掌握心理卫生的一般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当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不良情绪时,要运用自我调节的方法进行自助。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时,要能够主动向他人和心理教师寻求帮助。

2.树立科学目标,制订合理计划。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要自信、自强地将学业放在第一位,不要被一时的情感和生理需要所左右。同时,目标和理想的设定应当切实可行,符合自身实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有了科学的目标,再制订出合理的计划,大学生就可以按照正确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努力,逐步走向成功。

3.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自我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容易使大学生出现厌倦、枯燥、抑郁及痛苦的情绪,长期孤独、封闭式的学习,还可以导致大学生出现自闭的性格和人际交往障碍。所以,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业余生活,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利民,李丹琳.医学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2]刘金明.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4).

[3]徐建军.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4(18).

[4]盛祖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大学生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