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行动研究的误区及评析

2009-09-10何兰芝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16期
关键词:行动研究误区对策

何兰芝 崔 健

[摘要]行动研究是一种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融教育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它对于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广大教师在实际的行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如学校重教学轻研究,教师自身素质不足,出现了许多没有“问题”的研究、没有“行动”的研究、没有“成果”的研究。我们要认真剖析这些问题和误区,改进行动研究的不足之处,以使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 行动研究 误区 对策

[作者简介]何兰芝(1967- ),女,河北东光人,沧州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心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和教育心理学;崔健(1981- ),女,河北肃宁人,沧州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心理系,助教,研究方向为心理与教育测量和人员素质测评。(河北 沧州 061001)

[中图分类号]G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56-02

一、行动研究的特点

行动研究是一种集实践与研究于一体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式,在教育领域中,它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实践过程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张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动进行系统的观察和不断的反思、发现和提出问题、确定和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和评估效果,继而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使教学研究持续发展下去,达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行动研究的主要作用在于使教师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完善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行动研究之所以适合教师,是因为其自身与教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行动研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为行动而研究”。行动研究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为首要目标,其主旨不在于建构理论体系,归纳规律,而是解决教师在特定工作场景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研究的目的指向教育行动的优化和行动者的理性直觉,旨在不断革新和改善教育行动。任何脱离自己工作场景的,为了研究而进行的研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动研究。第二,“对行动的研究”。“为行动而研究”表明了行动研究的价值取向,而“对行动的研究”则指明了行动研究的对象。行动研究的课题来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师本身的需要,也就是说行动研究以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行动研究者要研究自身的实践,而不是他人的实践。第三,“在行动中研究”。行动研究的策略是在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边教学边研究。即教师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都自始至终不脱离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研究的情景就是教师工作于其中的实际环境,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这样,“从事研究的人就是应用研究结果的人,研究结果的应用者也就是研究结果的产生者”。第四,行动研究是一种在动态环境下或在较短时间内显示出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效能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并不过于强调研究过程中控制的严格性,也不过于强调研究计划的严密性,允许在实际工作中对研究方案加以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充分体现了研究过程的开放性,追求研究结果的及时反馈。

行动研究融教育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赢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的认同,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广大教师在实际的行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我们要认真剖析这些问题和误区,改进行动研究的不足之处,以使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教师行动研究中的误区

(一)重教学轻研究

大部分学校开展行动研究只是把它作为响应“科研兴校”的一种理想选择,并没有真正把科研作为促进教学改善的一个途径来倡导,评价一个教师,目前主要还是看他会不会教学,教学成绩怎么样。行动研究是一个不间断的螺旋上升、循环反复的过程,短期内难以看到实践改善的显著效果,这往往给人一种错觉,认为行动研究对于改善实践作用不大,导致学校和教师对行动研究的信心不足。由于科研是教师职称评定时的一个硬性指标,许多教师为了评职称不得不进行一定的“研究”,但评上职称后,对研究就不再感兴趣,并没有把行动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对教学的倚重和行动研究显效的滞后性,迫使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之间做出无奈的选择。

(二)没有“问题”的研究

行动研究的价值追求主要是解决实践问题,并使教师在研究中获得发展,至于是否能为教育理论的创新添砖加瓦则是其次的。因此,行动研究提倡研究者关注并发现自己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并在行动中改善甚至解决问题。但在实践中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些自以为在做行动研究的教师,他们研究的不是自己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是“感觉很有理论价值”的问题,如“教学过程中谁为主体谁为客体”“教学的本质是什么”之类的纯理论问题;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号称自己在做行动研究,但所进行的却都是常规的教务工作,最后的“研究成果”其实是一份工作总结。这类研究没有针对自己实践的特定问题,只有所谓的“行动”,这种“研究”不能看做是“行动研究”。

(三)没有“行动”的研究

目前的教育教学研究存在着重研究成果的不良倾向,有些所谓的行动研究者急功近利,没有开展任何实质性的研究行动,最后却拿出一份洋洋洒洒几千字的论文,研究成果可谓丰硕。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动员全校教师参与科研,把科研与福利、评职称等挂钩的学校,从而导致理论性研究成果铺天盖地,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却举步维艰的局面。行动研究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作,要求教师不断地设计、反思、总结。它需要必要的研究技术和理论知识,更需要研究的热情。由于教师的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个别不具备基本的素质要求,缺乏研究热情的教师,要进行研究却不知从何做起,最后通过各种方式拼凑一篇论文了事。这种所谓的“行动研究”,既没有对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分析,也没有采取“行动”对问题进行干预,这种研究是没有行动的研究,它与行动研究的旨趣相去甚远。

(四)没有“成果”的研究

有些教师确实认识到了行动研究能改善自己的实践,能帮助自己解决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希望在研究中提高自我,因而实实在在地开展了研究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没有及时记录行动研究过程中的有关材料(如遇到什么问题,自己对问题作了哪些思考并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的反应如何等),最后要形成书面材料时发现没东西可写,即使写出来了,也是几个从书上搬来的术语加上几条干巴巴的命题,在研究过程中曾经让自己激动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一切全没了踪影。尽管行动研究被认为“行动的效果即是研究成果”,但一项完整的研究应该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并得出一定的结论,因为没有进行资料整理与理论提炼的研究不利于指导后续的实践工作,不利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同时也不利于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这种研究与行动研究的旨趣基本是一致的,研究的问题源于自己的实践,并根据问题采取相应的“行动”,但由于没有形成与自己的研究实践相一致的书面材料,这是没有“成果”的研究,是不完整的行动研究。

(五)教师自身素质的不足

行动研究虽是针对一线教师的实际研究水平提出的,但对其研究素质仍有较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发展的能力,能够充分理解研究的意图,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及写作功底等。而很多教师在从事行动研究的观念、时间和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尚难以完全适应行动研究的要求。这样,教育行动研究呼吁教师参与与其自身素质不足之间的矛盾已日益凸显。

三、评析与思考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研究观念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育科学研究是专业理论工作者的事,他们承担着发展理论改进教育教学的任务。教师只是按照专业理论工作者的意见被动地行动,导致广大教师对自身行动中出现的数不胜数的问题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他们既不发现问题,更不解决问题,成为教育科研的“局外人”。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要思考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只有立足于教育教学情境中,扮演集实践者与研究者于一身的角色,才可以胜任新的教育教学任务。因此,广大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科学研究观念,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中去,使教育行动研究成为每一位教师教育教学中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在学校中形成教育行动研究的浓厚氛围。

(二)明确行动研究的步骤

行动研究和其他研究一样,都要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索最后解决问题。与其他研究方法不同的是,行动研究的主体(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实际上就是一种独特的探索,在反思基础上,还要像其他研究一样,收集相应的资料,再提出新的行动方案。这一过程一般包含六个步骤:

1.研究的起点——发现问题。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教师可以从日常教学实践中获得经验,或从理论学习中获得灵感,反思某些实践的教育情境、做法,认为存在某些问题,并有加以改进的必要,该问题即可作为研究的主题。这里的问题是广义的,问题可以是对新观点、新想法、新主意感兴趣,可以是对工作中的困难和尴尬的关注,也可以是自己无法解决的困惑。

2.计划与假设。根据对问题的初步分析,明确研究方向,思考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初步确定研究步骤,制订一个粗略的计划,包括总体设想和具体行动步骤。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允许在研究过程中修正。

3.探究和观察。包括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调查和观察,对资料和观察记录进行分析,做出结论。

4.策略与行动。这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研究者要深入一线,贯彻计划,解决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检验研究、研究计划及研究成果是否存在问题,同时不断地修正研究计划。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做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5.实施与检验。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做出解释和评价。

6.反思与再研究。教育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多种因素影响着它的发展,一个行动使某个问题得以解决,但往往会由此引发另外的问题,不可能通过一次研究就达到理想的目标。这需要教师进行反思,明确所引发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行动,于是新的研究循环开始。因此行动研究不是一个事件,而是多个“计划—执行—反思—总结”不断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在不同的研究周期,研究的重点可以有所不同。这也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行动研究中所谓的“失败”。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不断调整自己行动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失败”其实都是研究的起点,在这个意义上,行动研究其实没有失败,只是教师要注意总结教训,及时调整研究方向与行动。

当然,行动研究的步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而言,行动研究应该包括问题的诊断、解决方案的拟定、行动实施与评价反馈修正等环节。

(三)选择研究课题应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行动研究的目的和特征决定了这是一种帮助研究者解决自身实践问题的科研方法,它不要求研究成果具有普遍推广性和形成系统理论。因此,教师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应立足自己的教学实践,选择自己实际工作情境中真实的问题,着眼于改善自己的工作,以微观层次为主,避免一些华而不实或难度过大的课题,以免影响自己正常的教学工作。在进行研究时,教师要遵循行动研究的规范:研究态度要客观,尽量不让研究者个人的偏好和预期影响研究过程和结论;对问题的分析要尽量详尽具体、全面;得出的结论要有根据,不能凭感觉得出结论,也不能凭片面的、个别的论据得出总体的结论。

(四)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尽管行动研究强调研究实践问题,在实践中进行研究,但不意味着它不需要理论的指导。首先,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有关行动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行动研究要求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在广泛的理论背景下分析所遇到的问题的性质、内涵等,而不是单纯凭经验来分析问题;同时行动研究重视理论对制订方案的价值,在形成行动方案前要多方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借助于理性思维的力量,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增强科学的预见性,避免行动中的盲目性;行动研究在改进实践工作的同时,要求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在反省思考与实践行动的基础上修正个人的主观理论,不断将行动的经验概括上升为一定的理论,以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

(五)注重交流与合作

这种交流和合作既包括教师与专业科研人员的合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行动研究鼓励专业科研人员与行动者合作,从而解决现代社会中“研究”与“行动”相分离而造成的问题,帮助专家了解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也使教师工作得到专家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教师之间也应注重合作。教师彼此之间都有许多东西可以互相学习,教师通过彼此交流,相互讨论,从而开阔思路,分享资料,获得更多信息。另外,师生之间的合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是教师研究成果的体现,教师要评价和反思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案,不能仅仅从自己的角度或是同事的角度,还要从学生那里获得评价信息,以利于反思和进一步改善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袁志芬.教师作为行动研究者的尴尬与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1).

[2]海莺.关于教师参与课程行动研究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3(3).

猜你喜欢

行动研究误区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