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星学:一部浓缩的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史

2009-09-09王仁农

人物 2009年7期
关键词:中国地质学会丁文江李星

王仁农

我同李老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交往,至今已有45年。1963年我在内蒙古和宁夏交界的贺兰山胡芦司太搞煤田地质工作,在野外采集了数千块植物化石,交李老亲自鉴定,我一一求教问题,李老耐心解答,信件往复之间,使我获益匪浅。一晃近半个世纪,那些用蝇头小楷写成的有关古植物学、古生物学内容的书信,至今仍散发出幽幽的墨香,叫人珍藏留恋。

雅礼初识丁文江

1917年4月,李星学出生在“有色金属之乡”湖南郴县。初中在武汉就学,高中3年在长沙著名的雅礼中学度过。

始建于1906年的雅礼是一座重视教育质量及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会学校,在当时享有“教育新一代”的声誉。

雅礼高中部理化实验室(科学馆)的二楼墙壁上,挂着许多半身大的人像镜框,那是国外著名的科学家哥白尼、牛顿、道尔顿、爱迪生等等。老师讲课凡有涉及,常常着重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重大贡献,耳濡目染,使少年李星学留下了重视科学的深刻印象。

19 36年的一天,李星学发现墙壁上的镜框中增加了一个中国人的脸孔。他面容清瘦,架一副金丝边眼镜,留着八字胡,神采奕奕,他强烈地渴望知道——他是谁?在接下来的物理课上,老师揭晓了答案:他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不幸昨天病逝于湘雅医院。他的学术成就和对中国地质事业、矿物宝藏探测方面的贡献,蜚声国际,堪称是我国近代的一位大科学家,值得敬仰,为此特意加挂了他的画像。在丁文江之前,那面墙上根本没有中国人的地位。

现在看来,这个洋派十足的教会学校此举意义深远。“丁文江”的名字从此在李星学的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李星学第一次接触到了“地质学”这个名词,他以后的人生几乎就是沿着这位地质先驱开辟的道路,一往无前,奋进不止!

丁文江是中国地质科学的开拓者,他培养了一大批我国优秀的地质学者,包括孙云铸、杨钟健、许杰、斯行健、赵亚曾、黄汲清、朱森、乐森(王寻)等人。

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谈到中国知识分子“只安于室内皓首穷经,不能体力劳动,别的科学在中国也许可以发展,但要中国人自己作地质调查则是毫无希望”,丁文江对此不以为然。他在1919年出版的《地质汇报》创刊号序文中写道“现在可以证明此说并不尽然,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班登山涉水、不怕吃苦的地质学家。”

丁文江自己便是这种工作作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在野外工作,从亲手测量地形开始,他登山必到峰头,行动必定步行,他在绝远险阻交通不便的如滇、黔、川、桂一带,前后出入多次,大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气概,所以他的学生们,也就是中国首批地质骨干都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中国地质科学在这些人的努力下逐渐进入了世界前列。正如地质学家章鸿钊所写:“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丁先生传下来的薪火也是无尽的。”事实如此,1991年74岁高龄的李星学还参与野外考察,75岁时还能攀登张家界,直达峰顶。在李老身上看到了老一辈地质学家留下的火种生生不息,不知尽也。

名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李星学的二舅是著名地质学家朱森教授,他是李四光最得意的门生,也是为李星学打开地质学之门的启蒙老师。

朱森1 922年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1924年升入地质系本科,得李四光及葛利普地质名师指导,学业精进,屡有建树。1926年他利用暑假之便,在家乡郴县瑶林作地质调查,写成《湖南郴县瑶林之上古生代地层及动物群》一文,刊于《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七卷,风华初露,深得师友赏识。而文中研究的珊瑚化石标本就存放在李星学的床下,9岁的李星学看着这些花纹各异的“石头”很是好奇,舅舅朱森为他讲解“石头”中的“故事”,让年幼的他对“石头”充满了想象。

二舅对家乡的地质调查及探索,在李星学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对地质事业的神往。1938年,李星学考取同济大学医学系及金陵大学物理系,受二舅影响又于当年借读于省立重庆大学,攻读地质学。当时留学回国的朱森正任地质系教授、系主任。在大学期间,李星学在二舅的严格要求下,潜心钻研,二年级时就成为了中国地质学会会友,毕业后即成为会员。1940年10月中国地质学会设立奖学金,章程规定:为奖励学生努力研究工作,提高兴趣,更求精进起见,设学生奖学金。各大学地质系四年级学生均可将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于每年7月寄理事会审查及格者发给奖学金。奖学金于1941年开始发给,至1948年共5次。李星学与同学合撰《四川南川西南部之古生代地层》等研究论文,两度获得殊荣。

1942年李星学从重庆大学地质系毕业,考入中央地质调查所。起初,他跟随著名地质学家尹赞勋赴四川南川重勘南川古生代地层剖面,并同尹先生合著《南川地质旅行指南》,为中国地质学会第1 9次年会后地质旅行之用;1943年5月至1944年3月间,又随边兆祥赴宁夏,在黄河两岸及贺兰山一带,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地质矿产调查,这些都为李星学以后的野外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44年,李星学师从著名古植物学家斯行健,潜心古植物学研究。斯行健是我国古植物学的奠基者,他治学勤奋严谨、一丝不苟,对李星学影响甚大。解放初期,李星学被借调到地质部干地质找矿,几年下来,难免有些急躁情绪。斯老察觉后毫不客气地指出:“想时髦,急于求成不是做学问的态度。青年人要坐得住,要能潜心于学,才有学好的希望。”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语重心长地说:“(我)在国外留学时,经常整天泡在植物化石储藏室里,午休不回去吃饭,常常几块面包、一杯凉水一吃了事。有时连晚上做梦,梦见的也都是植物化石在眼前飞舞……”

这样的谆谆教诲还来自地质学家黄汲清。他曾说,考察中对地质现象要“画图画图再画图,小结小结再小结”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下苦功夫“把问题杀死”。这些来自长辈、老师的耳提面命,让李星学铭记在心,终身获益。

勤奋是做学问和立身之本

李星学一生牢记着这样一句话:“勤奋的人虽然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的人没有一个不勤奋的。”他又说“我深深感到:勤奋是做学问和立身之本”。他不以资质自傲,而说自己幼时智力平平,唯努力而已。

1937年初,李星学参加全国大学联合招生考试,虽然他平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这次却名落孙山。在他气馁时,一位老师开导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勤奋努力,总有成功之日。”这番话给他很大的鼓励。他决心留在长沙叔叔家发奋复习,来年再战。他把自己的卧室命名为“三三斋”,把条

猜你喜欢

中国地质学会丁文江李星
地质勘测奇才丁文江
请你吃饭
鬼手与木手
鬼手与木手
中国地质学会百年诞辰系列专题(一)
李星评陈忠实作品
与疾病和平相处
中国地质学会组织评选的201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揭晓
中国地质学会组织评选的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揭晓
丁文江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