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神秘的古渤海国

2009-09-09李玉君杨永彪

百科知识 2009年16期
关键词:武艺渤海

李玉君 杨永彪

2008年初,于20年前在吉林敦化被发现的一件古代石雕文物的身份得到考证。石雕分两部分,上部为酷似古代飞檐斗拱的房屋建筑的石盖,下部为一个梯形石体,在石体上方凿有正方形深槽。有着多年对“德林石”文化研究经验的延边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景森先生认定这件石雕是古渤海国时期盛殓骨灰用的石棺。古渤海国是唐朝时期,由当时居住在我国东北的粟末靺鞨人建立的政权。据史料记载,古渤海人信奉佛教,人死后遗体火化后盛殓入棺。古渤海人对被他们称之为“德林石”的玄武岩极为崇拜并赋予其一种文化观念,一般只有贵族才能用玄武岩雕刻石棺。那么使用这种神秘石棺的渤海人又是怎样一个神秘的民族呢?消失了千年的东北古国又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营州反叛政权初建

唐朝的渤海国是以靺鞨的粟末部人为主体、于公元698年到926年在东北地区建立的政权。实际上,靺鞨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活跃在中国东北的民族。这一民族先秦时称肃慎,汉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到了隋唐时期改称靺鞨。此时,靺鞨有数十个部落,其中主要部落有7个,粟末部地居最南,分布在松花江中游地区,因其位于长白山以北,依粟末水而居,故而得名。

公元605年,粟末靺鞨与高句丽作战失利,其首领突地稽率八部之众、剩兵千余投隋,被安置于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一带。唐朝政权建立以后,粟末靺鞨表示愿意臣属于唐朝。公元668年,高句丽政权灭亡,在其控制之下的另一部分粟末靺鞨由首领大祚荣率领,也随之徙居营州地区,同久居营州柳城的突地稽建立起联系。由此粟末靺鞨人口增多,力量增大,并经过长期向汉人学习的过程,增长了许多知识,产生了创建本民族政权的愿望和要求。

公元696年,契丹、奚各族人民不满营州都督赵文翙为政苛虐贪暴,在契丹首领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的领导下,掀起了反唐斗争。靺鞨人也加入了这次斗争。李尽忠的队伍很快攻陷营州,杀死赵文翔,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移居营州的粟末靺鞨人在赵文翔被杀、营州失控的情况下,在其首领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的率领下于公元698年,东渡辽河,向靺鞨故地长白山一带进发。武则天对营州动乱的发起者契丹人实行武力镇压,而对胁从者粟末靺鞨人采取招抚政策,宣布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并赦免他们的反唐之罪。这时,乞乞仲象已经去世,乞四比羽不愿意接受唐朝的封号。武则天于是改用武力镇压,命大将军李楷固领兵追击,杀乞四比羽。乞乞仲象的大儿子大祚荣骁勇知兵,继任为粟末靺鞨首领,他率领靺鞨部众越过天门岭(今牡丹岭),李楷固穷追不舍,大祚荣与李楷回大战,大败官军,李楷固只身逃回,粟末靺鞨声成大振。

天门岭大捷后,大祚荣继续向东回到长白山东北坡奥娄河(牡丹江)上游一带。公元698年,大祚荣正式建立了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吸收部分高句丽遗民以及挹娄、扶余、秽貊、沃沮故地原住民的地方民族政权,所建政权,初名“震国”,后因唐朝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而改称渤海。渤海国强盛之时,辖域包括今中国东北地区东部、朝鲜半岛东北部和俄罗斯南滨海地区,下辖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被誉为“海东盛国”。渤海国的都城上京龙泉府,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被长白山余脉所萦绕,南瞰镜泊湖,北依牡丹江。

车书一家象宪唐朝

渤海国建立以后一直臣属于唐朝,其首领也一直接受唐朝的册封。渤海国自大祚荣接受册封后,每一代王嗣位,都要得到唐朝的诏策,加以册封,方能生效,否则只能称“权知国务”或“知国务”。渤海共有15代王,其中接受唐朝册封的有11个,新王继位,亦须遣使至唐,感谢封命。渤海国一直恪守此制,唐朝也依诸蕃渠帅死亡者必诏策立其后嗣制,进行册封。渤海每一王驾崩,都要遣使向唐告丧。

渤海还对唐负有“入侍纳贡”的义务。渤海国为了向唐朝表示忠心,从第一代王开始,历代王都向唐朝“入侍”。“入侍”又称“纳质”,是历代中央王朝控制边疆地方民族政权、密切双方关系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自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后,立即遣子入唐为质,留备宿卫,贡献方物,以示臣服。见于文献记载的渤海入朝宿卫的王子有十余人。

渤海国为了表示向唐称臣,还不断派使者向唐朝贺正、述职和进贡方物。仅据《新唐书·渤海传》的不完全统计,终其有国200余年,朝贡就达99次。另据《册府元龟》记载,朝贡多达140多次,平均不到两年一次,有时一年竟达五六次。每逢元旦、冬至、端午及其他重要庆祝日,渤海国都派贺正使,携带大批贡品朝贺。唐文宗曾在《致大彝震敕书》中,盛赞其“梯航万里,任土之贡献俱来;夙夜一心,朝天之礼仪克备。”几乎每年都有渤海远物运抵长安。与此同时,唐朝也给予渤海丰厚的回赠,回赠不仅有丰厚的物资,还对其来使封官赐爵。这些经常性的朝贡与回赠,极大地加强了双方和睦的隶属关系。

渤海的国门是敞开的,他们积极主动地向发达的中原学习,完善自己,振兴国势。他们仿效唐朝国家的管理体制,在国内不断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渤海国的官制基本上模仿唐朝,只有个别依据渤海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改动,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专制管理体制,即所谓“大抵宪象中国制度”。渤海国仿照唐制,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一台七寺一院一监一局,在地方设立府州县,统治全国。唐朝官吏的品阶勋爵制度、军事制度也为渤海所仿效。

武艺拓疆门艺投唐

在渤海与唐朝共存的200多年间,谱写出了无数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篇章,只在大武艺时发生了唯一一次边境战争。公元719年大祚荣去世,长子大武艺继立。大武艺足智多谋,有雄才大略,但是多少有一些刚愎自用,自不量力。他凭借大祚荣时期所聚集起来的军事力量,积极采取了大开宇境的扩张政策,取得了畏服诸夷的战绩,使渤海的军事力量进一步上升,而大武艺的扩张野心也随之膨胀,于是无所顾及地图谋向外发展。

黑水靺鞨是一个生活在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点的松散的部落联盟。公元726年,面对大武艺军事威胁的黑水靺鞨部,避开渤海,单独遣使入唐请求册封,这样就取得了与渤海同等的政治地位。这引起了大武艺的猜忌,他认为以前黑水入唐,都经过渤海,如今不告我而请吏于唐,是与唐合谋,腹背攻击我国。于是派遣其弟大门艺及舅舅任雅领兵去攻打黑水靺鞨。大门艺曾在唐廷担任过质子,了解唐朝的强大,他认为这是背唐的行为,必与唐结怨,又引述高句丽灭亡的历史教训,劝大武艺不要攻打。大武艺不听,强令他领兵出发。大门艺到达边境,又上书

力劝,这引起了大武艺怨怒,试图将他处死。在性命不保的情况下,大门艺只好逃归庸朝,寻求庇护。大武艺屡次请求唐朝杀掉大门艺,唐朝当然不会同意。大武艺北伐黑水靺鞨的军事行动失败了。

公元732年9月,大武艺终于按捺不住扩张野心和报复心理,乘契丹、奚叛乱,进攻幽州(今北京)之际,公然挑起与唐朝的战争。大武艺派大将张文休领兵,从水路袭击唐朝登州(今山东蓬莱),杀死了刺史韦俊,唐玄宗派右领军将军葛福顺发兵讨伐。公元733年正月,唐玄宗又派遣大门艺调幽州兵马迎击,又命新罗王侍子金恩兰回国发兵进攻渤海南部。正巧天遇大雪,山路又险,士卒冻死、摔死过半,新罗兵无功而返。葛福顺、大门艺所率之兵也无进展。大武艺从陆路进攻辽西,引兵至马都山(今山海关附近),屠城邑。这时,唐平卢先锋乌承玭率领本营兵马用石头堵塞道路,绵延400里,黑水靺鞨与室韦也派5000援军,共同击退了大武艺的进攻。公元733年,大武艺向唐玄宗上表谢罪,表示要与唐恢复友好关系。唐玄宗为了息事宁人,未加追究,在敕书中表示出对大武艺的宽宏大量和殷切希望。从此以后,双方一直比较和睦融洽,再无类似的战争事件发生,实现了唐玄宗“永固东蕃,子孙百代”的良好愿望。

海东文化别有奇葩

渤海国在长达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了靺鞨文化传统,又曾吸收高句丽文化,后又效仿唐朝的文化,最后依靠渤海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渤海文化,史称“海东文化”。

渤海国派大批的使臣和留学生在唐王朝学习儒家的经典,学习封建文化,学习古今制度,这些人回国后成为儒家思想和汉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渤海人对汉文化的学习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涌现出了很多渤海文人,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在日本《经国集》等文献中,保存有渤海人诗9首。这些诗文思流畅,词藻尤工,富于文采,情思真切,宛然唐人风韵,表现了较高的文化造诣。

渤海人的绘画也吸收了中原地区的传统。在京城内,发现了壁画残片和陶盘上刻画的头戴幞头的人物形象。1980年在吉林和龙龙水乡发掘了第三代王大钦茂第四女贞孝公主夫妇的合葬墓,墓的通道东壁、西壁和北壁都发现了较为完整的壁画,画上反映了公主生活的一个侧面。

渤海人创作的渤海乐丰富了祖国的音乐宝库。公元740年,渤海访日大使已珍蒙在日本奏渤海乐,深受日本人的欢迎。日本曾派一个名叫内雄的人来渤海专门学习渤海音乐,10年后学成才回日本。以后渤海乐成为日本宫廷音乐之一,经常演奏。日本后世流传的“大靺鞨”、“新靺鞨”、“责德”和“昆仑八仙”等乐曲,都是渤海传去的。

渤海国统治者效仿唐朝,推广佛教,使佛教在渤海迅速传播。渤海国为了弘扬佛教,兴建了许多寺院,今天在渤海故地仍然保存多处佛寺遗址。除了佛寺,也建造了佛塔,直到今天,渤海塔仍然屹立在吉林省长白县。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南大庙还保存有完好的渤海石灯幢,这是渤海时期遗留下来的精美佛教艺术品。这座石灯塔,幢顶为八角攒尖式,尖部环以七层叠轮,下接镂空八窗十六灯室,灯室下为仰莲花形石托,与其下的圆柱形中柱相接,底部为覆莲花式幢座和础石,通高5米多,凝重剔透,显示了渤海人精湛的雕刻功底。

此外渤海人在陶瓷、金银铜器的铸造等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都为中华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渤海殇亡血融中华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辽,“以渤海土地相接,常有吞并之志”。为缓和契丹咄咄逼人的攻势,公元918年,渤海遣使到契丹进贡,但未能改变契丹东征的既定方针。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以“世仇”为借口向渤海发动全面进攻,精骑直趋忽汗城(渤海上京)。渤海兵败,献城投降,渤海国亡。从大祚荣建国到末代王献城投降,传15王,中间有武王大武艺、文王大钦茂、废王大元义、成王大华琪、康王大嵩磷、定王大元瑜、僖王大言义、简王大明忠、宣王大仁秀、大彝震、大虔晃、大玄锡、大玮瑎,历228年。

渤海国灭亡后,辽太祖把渤海国改称为东丹国(东契丹之意),封长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作为东丹国王,同时在东丹国的有名无实的官职上掺插了渤海贵族官僚。渤海国遗民一部分仍留居原地,也有相当部分被强制迁至燕、辽东和契丹故地,至金代有些又被迁到山东一带。无论留居的还是迁徒的,经过辽、金两代,渤海人逐渐分别融入于契丹、女真、汉诸族之中,但以直接或间接融入汉族的为多。辽初,治理渤海人即“一用汉法”;金代后期,对渤海人已视同汉人;元时渤海人己成为“汉姓人种”之一,渤海之称不复见于史载。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昔日繁盛一时的渤海国更多的被良田民居所取代了,只剩下那些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延吉、和龙、安图等市(县)和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等地的渤海时期古城址、古墓葬和古代遗迹遗存,还在向人们昭示着这一神秘古国的曾经存在。尽管如此,那盛世的景象却久久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之中无法散去。历史上华夏各族在交流融合中发生的传奇故事,依然会引起人们的津津乐道和无尽遇想。(文章代码:1622)

责任编辑王凯

猜你喜欢

武艺渤海
金色的手表
渤海竞渡帆高举——记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
渤海大学剪纸作品选登
李兰娟
“烈焰”,在渤海边燃烧
男人的较量
辽代“斡鲁朵”内的渤海人移民
“故事”与“新诠”——对话武艺
武艺 二十四孝图
渤海国后裔第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