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应充分重视实验教学
2009-09-09王艳
王 艳
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实验的作用,恰当地运用实验来辅助教学。直观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创新的家庭小实验等,都教师进行教学的好帮手。通过实验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学习的物理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新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很多,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顺利地得出规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值得一提的是,前半学期的实验,一定要认真做、全部做、帮助学生做,而且要做得成功,这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更加投入。
“引言”中的演示实验,趣味性很强。例如,音乐小人随声音的轻重缓急翩翩起舞,鸡蛋在神奇药水中的上浮下沉,漏斗口中的乒乓球任你怎么吹都像施了魔咒一样紧紧的贴在里面,串并联电路的断路、短路现象,等等。特别是后两个实验,每次让学生参与其中先猜测结果,然后进行验证,结果往往出乎他们意料。
开学第一课的实验导人就这样结束了,学生赶了一个“大集”,看了一个热闹。虽然学生不知道其中的玄机,但教师达到了自己的教学目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二、认真上好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在教学中,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引起学生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和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了学习动机。根据这一思想,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将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制的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两只小灯泡同时发光?”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学生完全自己解决了这一节课知识内容的学习,明确了串并联的不同,还研究了它们的特点。
三、充分运用对比性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归纳出条理性的物理规律
有些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可设计对比性实验,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例如,学习电流时,学生对于“电荷的定向移动”的理解简直就是一塌糊涂,如坠雾里,此处适时地对比讲解“水流”,学生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教师也就不用再多费口舌。顺理成章,后面的电压的学习用同样办法解决也就轻而易举了。
四、注重发挥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调节作用
1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2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并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如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使学生学会用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等杂技技巧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还有利用小灯泡、两个鳄鱼夹、一根铅笔芯、电源、导线组成一个检验导体电阻大小与导体长度关系的实验,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当移动鳄鱼夹时,发现灯泡的亮度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进行这个实验时。不仅验证了实验结论,同时为后面滑动变阻器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之,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调节作用,能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物理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从而更好德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