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注重教学语言修养
2009-09-09王宇灵
王宇灵
教师语言品质的优劣、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制约着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否健康地发展。因此,正确掌握并科学运用语言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搞好本质工作应具备的起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语言修养,提高语言的科学性。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教师要提高教学语言方面的修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语言的规范性
美好的思想要通过美好的语言传递。教师的语言应当标准规范,如发音吐字要掌握音律,遣词造句要讲究语法,叙述事理要符合逻辑,推理论证要前后一致等。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当完善的掌握规范语言的各种表达方式。语言中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是教育的支柱。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思想、信念和教诲进入学生的心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掌握标准的语言、规范的文字,是教师的基本功。但目前语言功底很差,教书育人活动中不能很好地使用规范语言的教师仍大有人在。语言不规范,必然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接受知识遇到很大的障碍,给教师完成本职工作造成严重困难。追求语言基本功,力争语言的规范性,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
二、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除了做到规范性之外,还要做到准确性,即能准确的表达概念、规则、原理等教育要求。准确的使用语言,是让学生正确理解教育内容的关键环节,是一个教师成功的搞好教育工作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切忌拖泥带水,罗嗦重复。加强针对性和目的性,避免与主题无关的废话,严格区分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把握学生和本门课程的特点,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如果一个教师不能使用准确的语言来传授知识,就会使学生如入云雾山中,出现不说还清楚,越说越糊涂的情况,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准确性。
三、语言的生动性
教师的语言在做到规范准确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做到优美生动。一方面,生动的语言能加强语言的美感,做到音调抑扬顿挫,音色甜润优美,话语流畅自然,速度适中。另一方面,生动的语言还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的疲劳感,使学生时刻处于最佳状态。
四、语言的严谨性
要获得教育的成功,教师在讲究语言的生动性的同时,还要对语言作严格的选择,保证语言的严谨性,即语言要明白、简练。所谓明白,即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的知道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教师本身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所谓简练,即语言简洁清楚,干净利索,恰到好处。那种罗嗦嗦嗦、夸夸其谈的叙述,效果自然很差。如果教师的语言不严谨,杂乱模糊,废话、空话、假话、大话连篇,“这个”、“那个”等口头禅一大堆,学生就听之乏味。引起误解。
五、语言的纯洁性
教育事业是神圣的事业,学生的心灵是为一切美好的东西敞开的。要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使其健康成长,教师应当选择美好的纯洁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心弦,滋润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健康成长。也就是说,教师的语言要文明纯洁,切忌粗鲁污秽。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能用刻薄、蛮横的话语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训斥奚落。如果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使用文明健康的语言,保持语言的纯洁性,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光辉形象”,给学生带来污痕和创伤,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往往成为学生说粗话、脏话的“充分理由”,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带来整个教育工作的彻底失败。
六、语言的节奏性
教师讲课时速度要适中,节奏感要强,要抑扬顿挫,不能一泻千里,也不能半天一句。语言的轻重缓急要随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学生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关键之处要有逻辑重音;重点、难点要适当重复。加深印象;要求学生记录的地方,要放慢速度;提问问题时要有所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七、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提问要富有启发性,教师在提问时首先要掌握技巧,提问方式不能过于简单,不能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的问题进行提问。学生往往不管理解不理解,就机械地说“是”或“不是”。这种问法本身带有很大的提示性,使学生处于被动的选择状态,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分步启发,不能让学生感到提的问题高不可攀。如在听课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都默不做声,面带难色,一连问了好几个学生,结果都不会。这时有的教师就会生硬地要求学生坐下,自己把答案告诉学生。孔子说:“不启不愤,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分步启发,分散难点或转换角度,迂回诱导,使学生逐步理解问题,主动的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人说:一名优秀教师的语言,如一把钥匙能够打开学生的心扉,如火炬能够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深埋在学生心里。教师的语言要达到这样的水平,绝非一日之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下苦功夫提高语言修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