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探析

2009-09-09丁晓铭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自育学校德育德育

丁晓铭

新形势下如何开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这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全新的重要课题。要认真研究和落实好这个课题,就需要积极进行德育探索与创新。如何来进行德育探索和实施德育创新?笔者以为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整德育目标和课程设置

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要求。而传统德育内容基本一个模样,教师难以根据本校学生特点来选择,它不仅狭窄、空洞,有的内容还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明显滞后。如它偏重社会需要,只重“责任”教育,强调对学生的约束,而忽视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忽视“权利”教育,忽视对学生的尊重。这种单纯强调“遵循”与“服从”的教育使本应注重激发学生内在道德情感,以实现学生自我约束的德育变成了只从外部来规范约束学生,势必让学生厌烦与冷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德育具有针对性,学校可以结合课程改革,将德育目标进行调整,即将总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的分目标,再根据各个分目标安排课程或教育内容。例如,对刚升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的学校、学习、环境、班集体都不适应,迫切需要教师就“如何适应”进行指导。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学校可以“适应”为职校一年级德育的中心主题,并围绕它筛选“国防教育(军训)”、“适应教育”、“理想教育”、“爱校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知法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专题。这样,改变了过去德育内容大一统的状况,使其能切合学生需要。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根据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与要求。对整个德育内容加以统筹规划、优化整合,使其在横向具有针对性,能凸显各年级的中心;在纵向贯穿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教育五条主线,体现国家对德育的基本要求,并形成由低到高的专题系列,具有层次性与连贯性。这样的德育目标和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容易促使学生内化,并养成行为习惯。

二、开发校内外德育资源

职业学校在改革德育内容的同时,还要对德育形式进行创新,开发校内外的德育资源,使德育形式多样化、趣味化,能适应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一)开发德育资源,改变德育“认知”方式,使道德知识的传授充满乐趣

1开发《德育校本读本》,提供案例化、趣味化的德育文本,让学生愿读、乐读。进行道德“认知”需要德育文本,过去的德育文本是由专家开发的,它虽体系完整、结构严密、阐释准确,但也有其弱点与缺陷。如它考虑的是学生的共同需要,难以满足各学校的不同需要;它选择的事例虽比较典型,但在时空上离学生较远,且人物形象过于完美,容易让学生产生怀疑,使学生不信服;况且过去的德育文本偏重理论阐释,枯燥、空洞,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就需要教师对其加工改造,或开发新的德育文本,使德育文本形式轻松活泼,内容生动形象,能寓理于例,化远为近,对学生有亲切感和吸引力,让学生愿读、乐读。

2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形成情境化、启发式的传授方式,使学生愿学、乐学。有好的德育文本,还只是为学生有效进行德育“认知”提供了提前条件,而要让道德“认知”活动真正产生效果,还需要改革传授方式,变灌输为引导,变说教为渗透。为了实现这一转变,学校应充分利用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等媒介资源,把读本中的文字内容加工成小品、课本剧,或重现现场情境,让学生先表演、观看自己,身临其“境”,获得感受,再学习文本内容,其道理就易于内化。

(二)开发新的德育资源,转换德育“践行”途径。使德育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德育不仅要重“知”,更要注重“行”,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培养学生的自育能力,才有利于学生形成行为习惯。

1开发网络资源,使德育活动探究化。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能动、会动。注重活动体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德育改革追求的目标,传统德育重“知”轻“行”,甚至有“知”无“行”,大搞“悬空作业”的原因,除我们认识上存在偏差外,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校内,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受多种因素制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单纯的“认知”活动和被动的接受方式,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育能力难以提高。在德育改革中,除了注意转变观念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网络资源内容丰富,能穿越时空,跨越文本。直面“社会”,这就便于教师在课堂内利用网络设置情境,让学生即时开展模拟体验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在网络中的自主性很强,这又有利于教师设置道德问题,让学生自己到网络中搜集材料,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寻求答案。因而开发德育网络资源,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体验,有利于减少时空对实践活动的制约,降低活动成本与难度,使德育“实践”活动经常化;还有利于学生通过自我探究来领悟文本中的道理,提高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主选择的自育能力。

2利用音像资源,使德育活动生活化,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想动、乐动。利用音像设备开展德育活动,有利于教师在课堂还原学生的生活场境或创设与学生生活世界较为接近的虚拟情境,在时空上拉近德育与学生的距离。因而在充分开发网络资源的同时,还要注意开发音像资源来开展德育活动,以促进德育生活化。这种方式有利于将德育切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的生活,自己思考自己的言行,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培养自己的能力。这种生活化德育不仅易于引发学生兴趣,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想动、乐动,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开发社区资源,使德育活动社会化,让学生在社会“舞台”上愿动、爱动。进行德育实践可以是虚拟的体验活动。但若只进行虚拟体验,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也难收到好的效果。因而除了充分利用网络、音像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模拟体验外,还应组织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开展实践活动,让德育走出“书斋”、走出校门,走向广阔的社会,走向真实的生活,这就需要充分挖掘社区德育资源。

三、创新德育形式

(一)变重显性德育为显隐结合,实现德育立体化

在德育改革中,要注重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结合起来,注重对德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要变过去的理论灌输为生活渗透,注重把德育与学生生活世界沟通,使德育能立足于生活“锚地”,能促使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获得教育;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校园的环境与设施建设,大力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良好环境与氛围的营造,能使校园的每处设施都成为德育资源,每个地方部成为德育场所。这种显隐结合,融入学生生活,注重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式,参与面广,时效性强,注重点点滴滴,着眼熏陶感染,能有效改变过去德育严肃、呆板的面孔,使德育从空洞、抽象中走出来,“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具有一种穿透力、亲和力和感召力,直抵学生心灵;能形成一种德育

文化,产生持久影响;还使学生从显到隐、从课堂到生活、从认知到践行都能获得有效的教育,从而实现德育的立体化。

(二)变重他育为他育自育结合,实现德育自主化

职业学校德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但过去我们的德育重他育,轻自育,只重教师的灌输与训诫,而忽视学生的自我认知与体验,忽视学生的自我判断与评价。这种重他育、轻自育的教育方式使教师成了学生思想转化的主宰,它用强制性的方式来转化学生的思想,不仅难以收到效果,也容易使学生丧失批判力和探究力,丧失自育意识与自育能力。因此,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既重教师的启示与引导,更重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使德育实现自主化。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育意识,提高学生的自育能力。

(三)变单一的学校德育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实现德育网络化

过去的职业学校德育只注重自身的作用,忽视与家庭、社会的协调配合,以致形成了一维独撑、独木难支、“5+2=0”的状况。为改变这一局面,构建一个以家庭德育为基础,学校德育为主体,社区德育为依托,政府行为为保证,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社区德育有机衔接、互相配合、协调同步、高效运转的大德育运作机制与网络化社会德育体系,是个很好的途径和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优化和全面提高。

四、创新评价机制

(一)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使评价时间具有连续性

在德育改革中,我们应将过去一期一度的期末德育评定改为平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过程性评定,期末再综合各个方面进行终结性评定。由于每次活动都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连续评价就能看出学生在整个学期、学年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就为学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与心理档案,这不仅有利于评价的科学与准确,也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与发展轨迹,使教师的思想教育或心理引导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既重政治表现,又重思想、法纪、心理等其他方面,使评价内容具有完整性

在评价的内容上,要改变过去以智育取代德育、以分数评定高低的旧模式,对德育评价依据和标准要求应进行全面改革,不仅要将政治追求、思想动态、道德行为、法纪表现作为评价的基本内容,而且还要将心理素质、生活方式、审美观等其他方面也作为评定的重要依据,使评价的内容更完整,能体现出综合性的特点。

(三)既重学校评定,又重家庭、社区及学生自我评定。使评价主体具有多维性

在评价的改革中,要改变过去单由教师,甚至单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旧方式,不仅要将学生的在校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且还要将学生在家中和在社会上的表现也纳入评价范围。评价的主体也就由过去单一的教师或班主任变成为包括教师、家庭、社区以及学生自己在内的多个主体,这样的评价就更全面,更符合学生的真实状况。

(四)既重借鉴,又重创新,使评价方式具有实效性

在对德育评价的改革中,不能对过去的评价方式一棍子打死,而要注意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再对其不足加以完善和创新,使其能适应改革需要。例如,在确定评价标准时,既保留原有的量化指标,又划分等级,只对学生做出总体性的模糊认定与评价。再如评价依据,既注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评价,又纳人学生的自我体悟与感受以及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单位的意见。这种既继承又创新的改革就有利于使评价方式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与行为表现,使评价更具有实效性,有利于形成一个比较全面、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与机制。

猜你喜欢

自育学校德育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12个西藏小麦自育品种(系)品质特性与藏面评分关系分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马克思大学时代的成长对当代大学生自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