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2009-09-09崔玉梅
崔玉梅
众所周知,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为主组成的一个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动态性,是一个人为因素参与的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复合系统。系统论有三条最基本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和整体原理。由这三条原理可以得出:没有反馈不能实现控制;没有开放,不能走向有序;没有结构,不能形成整体。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利用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反馈来调整教学深度,来控制整体教学的进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
一、问题的设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水平,提出问题要恰到好处,让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既不过分难,又不能过分简单,提出问题的方式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语言要有情趣,内容要有较丰富的直观背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就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跃跃欲试地冲向知识的海洋。
二、方法的启迪
帮助学生思考有两种方法,在学生的思路出现受阻时,其一是在学生述说思路受阻时,让其余学生去感悟解题方法,让有所了解的同学大胆地说出来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题方法;其二是在学生茫然无措,根本找不出思路方法时,教师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要主动地去听学生的解说,特别要弄清楚他的思维受阻点,重新组织新的问题进行点拨,加以引导,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题方法。
三、过渡的节奏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两个重要停顿时间,我们记为“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考虑问题。“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又不至于打断他的思路。处理好“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诚然延长“第一等待时”的时间,可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但“第二等待时”的时长则需灵活多变,要长短不一,像对于“判断性”和“描述性”的问题,第二等待时肯定要短,如果是“论证性”的问题,在第二等待时过去后,则注重期待,多总结结论形成的思维过程。
四、资源的挖掘
教学过程,正是由于在学生和教师的参与之下,才使得现代课堂教学提高了效率,那种完全追求注重演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现过程,没有学生的探索是不切合教学实际的。因此,在强调自由探索的同时,也强调展示探索的思维过程。批判性思维是良好的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属性。
例如,学生在完成教材后面的作业“某数与5的积等于某数的2倍加9”时,教科书提供的答案是5X=2X+9,但在课堂实际教学时,却有这样的一段师生对话。
生:老师,我有不同答案。
师:那你说说看。
生:我的答案是:设前某数为x,后某数为Y。根据题意则有5X=2Y+9。
师:(惊讶)你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个“某数”所指不是同一个数,假设答案是5X=2X+9,那么题目应该这样说“某数与5的积等于它的2倍加9”,或者说“某数与5的积等于这数的2倍加9”。而仔细地读“某数与5的积等于某数的2倍加9”这句话,可以发现前“某数”与后面的“某数”可能不是反映同一个数。
师:(确属意料之外)首先,肯定你仔细推敲题目的学习习惯,尽管你的答案与教材的参考答案不一致,但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因为这个题面确实能引起歧义。
此外,学生的探索欲望需要把课堂还给他们。学习者都带有某种欲望进入教室,他们渴望获取新知识,期望理解客观世界(即求知欲);期望能受到同学们的尊敬,能得到互助组(包括教师)的承认(即归属欲);并且希望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即表现欲)。积极而强烈的学习欲望是直接推动着学习的内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尽管是由很多变量制约的,但是每次课的教学,教师在备课前都已完成“二透”、“三有”、“四明白”几个步骤。“二透”即大纲透,教材透;“三有”即有精选的例题和习题,有整体的教学规划(使之有序),有学情分析(可以出现的结论预测);“四明白”即明白知识点,明白重难点,明白思维切人点,明白板书设计(便于小结)。在实际教学时,只要不照本宣科,那么,还课堂给学生就会物化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