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指导学生写作中的“四多”
2009-09-09王淑青
王淑青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师每每呕心沥血,通过各种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中学生却最怕作文,不少学生在作文课中冥思苦索,却提不起精神,许多学生往往抱着应付老师的态度去写作。这一现象几乎是所有语文教师所面对并急于想解决的一个难题。可是写作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若急于求成,可能会适得其反。到底该如何去做呢?总结十几年的作文教学心得,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需要指导学生做到“四多”——多看、多读、多思、多练。
一、多看
多看就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文章。如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床,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脍炙人口的《包身工》。所以只有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随时随地捕捉到看似平淡却又异彩闪耀的生活素材。笔者每接一批新生,从初一开始就引导学生重视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重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教给学生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1由点到面。目力集中。观察,宜“细”不易“粗”。走马观花。只能“见大不见小”,写出来也免不了“一般化”。只有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点”上,落实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具体事物上面,才能发现特征,辨别异同。比如,看“拔河”比赛,只有一个人一个人地观察,把每一个人的动作、姿势、表情、神态都看得分明,《记拔河比赛》的作文才有可能写得细致逼真。许多同学写有关“运动会”的命题作文,往往写成“消息报道”、“概况介绍”,主要是由于没有细致观察的缘故。
2由分到合,先分后合。集中目力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件具体事物,这“目力”又怎样具体运用?还是不能“囫囵”地看,而是要“化整为零”,从各个侧面去看。有的同学在银杏树下看了半天,但写出来的“银杏新姿”却既无“新”姿。又无“新”意,多半是些“高大”、“茂盛”之类现成词语,凡是大树均可适用。原因是没有从树的干、枝、叶、皮、果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经教师具体指点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看得细致,描写也就细腻得多,生动得多。
3由此及彼,展开联想。观察与思维、联想等是密切不可分的。只有在观察的同时,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才能丰富材料,充实内容,突出特征。否则,不是浮泛。就是干瘪。比如写人,要能够通过察颜观色、听话听音等来联想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能够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行动描写等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
二、多读
自然环境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大千世界内容丰富,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只能是风毛麟角。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除了读课本外,还需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良好习惯培养开始,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自觉指兴趣浓,千方百计找书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广阅博览并持之以恒;动笔墨指阅读过程随时动笔圈、划、点、批、摘、记,将书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多形式如粗读、精读、详读、略读、泛读、速读等均需掌握,并会根据需要和读物内容决定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效果,积累广泛而又精要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始不可。
再者,不少名篇佳作、名言警句,以及成语、歇后语等,在阅读欣赏之后,还必须反复吟诵,琅琅上口,达到熟练背诵,到写作时,就能整句整段引用、模仿或迁移,成为锦上添花的写作材料,这属于强记积累。中学生是记忆力发展最佳时期,且能在理解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应该着力背诵些名家名篇,如朱自清的《春》、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杨朔的《荔枝蜜》、茅盾的《白杨礼赞》等。教师应提倡、鼓励和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强记部分经过选择的名家名篇,让学生终生享用。此外,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均需尽量多地强记熟读。
三、多思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在我们身边演绎,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评价、如何去选择,这需我们多思,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初中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多思,课上课下、走路时、玩耍时,做一个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人,在思考中明辨是非,在思考中感悟真理,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写作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
比如有一次,一个学生清晨上学,经过学校传达室,听到老传达员打电话到供电所,大声地问路灯为什么还不关掉,随即又听见老传达员火爆爆地对着话筒叫:“什么?忘记了?长着脑袋干什么的?说得轻巧,忘记了。这是浪费,是不负责任!”这个学生听了,到班上又告诉其他的同学。语文教师听到了,觉得很有意义,就启发同学们议论:传达员为什么要“多管闲事”管到供电所去?又为什么要“发了火”?是不是态度不好?他为什么把误时关灯说成是“浪费”、“不负责任”,甚至责备对方“长着脑袋干什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在讨论中明辨了是非。笔者借此对同学们进行引导: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要善于思考,多问个为什么,这样我们的作文才会有真挚的情感,才会有正确的审美观。这次课后,有些同学还特地走访了老传达员,了解到他平时所做的许多平凡而有意义的小事,并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作文。这篇文章写得内容充实,文笔感人。
四、多练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看后、读后、恩后勤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并从中提高运用语言的技能。练笔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阅读练笔,如词语摘抄,内容概括,佳句警句抄录,读后感等。二是观察练笔,主要是写观察片断、观察日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随时记录观察、思索所得的习惯。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多看、多想,并且把观察所得随时记录下来,养成习惯,看了写,写了看,久而久之,观察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
古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只有做到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看、多读、多思、多练,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阅读、思考、练笔习惯,才能为学生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解决学生写作困难,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