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09-09-09金良彪
金良彪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数学修养。事实上,现代高科技技术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数学技术。市场经济需要人们掌握更多有用的数学,人们生活质量有待数学知识的丰富而提高,数学语言正在生活化……于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运用数学进行交流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等问题便成了学校、教师、家长等各界人士探讨和研究的核心问题。
所谓创造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一种思维活动,它通常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随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重视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造就具有开创性的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看,可以通过诱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欲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加强创造思维训练等来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创设民主氛围,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专制式的教学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久而久之,会令学生产生惰性,缺乏自信心。而思维僵化、迟钝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最大障碍。新课程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用自己的真情去吸引学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在平时教学中,笔者一直坚持,当学生发言时认真听取,决不插话打断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一律表示欢迎,必要时展开讨论,肯定学生的成绩,鼓舞学生的信心,纠正学生的错误,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允许学生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表达和运用,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推导过程、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例如,在《课堂作业》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根木头,锯一段需要用9分钟,如果锯成4段,要用多少分钟?有学生回答:“老师,我认为锯的时间应该是18分。”接着他说了理由,先把木头对半锯开,需要9分,然后把两根合在一起再锯一次,又是9分,合起来就是18分钟。没等他说完,又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不同意他的意见,虽然合在一起锯,其实也要锯两个9分钟。”“老师,我觉得这样锯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笔者微笑地看着他们,心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想法的片面性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但不管结果怎样,对学生的创造性必须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保护学生创造的积极性。
二、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欲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启发和激励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必要的。再次,还可以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
例如,在教学圆的画法时,笔者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们学校准备新建一个直径是200米的圆形体育场,如果你是设计师,打算怎么办?问题一出,学生思维一下子发散开了,学习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打算,一个比一个想得全面。
生1:我先选择一块地方,画出一条200米的直径。
生2:我补充,光画一条直径建不成一个圆形体育场,应再画一条与它垂直平分的直径即“十”字形。再把4个点连起来。
生3:这样太麻烦了,而且不准确。只要取一个点作为圆心,找一根100米长的绳子,绕着这个点转一圈就可以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操作、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鼓励质疑提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求解问题的方法有创新的思维。这样的创新对学生来说。是在教师引导下自己探索新知识,或在解题中突破常规,找出不同解法。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并和同学讨论,让学生有充分表现的机会。
例如,计算中的开放题:
()+()9;7+5=7+()();4+10=()+();60-15=60-()-();100>()+25;
四、引导猜想假设,培养学生思维和灵活性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它反映了创造性思维的“尽快联想,尽多做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也许将会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所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题,有利于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有化肥72吨,先用3辆同样的汽车一次运走18吨。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化肥一次运完,需要这样的汽车多少辆?学生们先用学过的知识,想出了(72-18)÷(18÷3)和72÷(18÷3)-3两种解法。这时笔者引导学生从倍数关系方面想出不同的解法。同学们在笔者的启发下,又想出了3×[(72-18)÷18]、3×(72÷18-1)和3×(72÷18)-33种解法。
2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识,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依据已有的经验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并迅速做出判断的思维,它具有跳跃性、试探性和一定的偶然性。因为它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就需要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框框,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大胆进行猜想,是一种较好体现创新意识的思维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假设,发展他们的直觉思维,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砖厂用2台制砖机2.5小时生产砖坯25000块。照这样计算,用4台制砖机5小时生产砖坯多
少块?”这道题时,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用一般方法求解,即先用除法算出单一量,再用乘法算出总数量,但其过程较繁琐。而有几个学生却能迅速报出答案是10万块。笔者及时抓住这个良机,让他们讲讲道理。原来他们从整体上对题目进行观察分析,制砖机台数是原来的2倍,工作时间也是原来的2倍,而工作效率不变,则工作总量应是原来的(2×2)倍,故是25000x(2×2)=10万(块)。由此可见,学生在解答这道题的时候可以从整体上思考问题,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迅速发现解决问题的捷径。
五、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创造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切环境、手段和管理都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应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富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要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因为教师采取什么方式教,学生便会采取相应的方式学,如果教师灌输知识,学生就会机械地记忆;如果教师启发思维,学生就会力求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要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此外,我们在发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吸收和借鉴国外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
2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重视课程设计和作业设计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从课堂讨论入手,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对不同观念和见解的争论,正确引导学生发展健康的竞争欲和表现欲的极好机会。还应适度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有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3加强创造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通过创造思维训练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加强正向与逆向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形成计算及解题能力的同时,学生学会了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思维的方法。只满足于此是不够的,应该认识到有些概念之间存在着互逆关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等。(2)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有机结合。如在解答应用题时,要求学生既能掌握一般解法,又能灵活地提出各种假设和多种解法,并从中选择出最佳的解题方案。(3)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有机结合,既训练了直觉思维又培养了逻辑推理能力。
总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贵在坚持,日积月累必有成效。在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人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而且师生都要树立创新意识,教学中要动手解题、动手编题,即使是成题也要尽可能找出更好的解法。让学生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会得到发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