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9-09-09何艳秋
何艳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此,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始终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激励学生设疑、合作探讨为核心,点拨其重点,攻破其难点,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一、创设开发性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营造创新氛围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生动、精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情节故事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是故事导入。喜欢听故事乃是学生的天性,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往往会及时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运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教师可运用实物、模型、自制教具、录音、录象、幻灯和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积极心态,诱发思维兴趣。
三是分角色表演朗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多读,才能领悟其意。多读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眼、口、心等器官,而且融合人的表情、动作,与文章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二、激励设疑。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主要靠创造思维,而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质疑氛围,鼓励学生突破陈规,发表新见解、新设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如在教学《鱼游在纸上》一文时,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鼓励学生提问,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的问题或零散,或浅显,或深奥,甚至是怪异,但作为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并抓住有疑处,发挥联想与想象,引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深刻性和批评性,为孕育创新思维的火花打下基础,拓展思维空间。
三、合作探讨。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讨有利于激发集体创造的活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零散的、相同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给予综合、归纳出几个问题供学习小组讨论。对于一些怪异的问题可另作安排讨论解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讨论协作。在教学中,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以较多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群体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讨论的过程中,可打破规规矩矩的教学形式,使每位学生在小组里无拘无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达成共识。小组长作好讨论结果登记,并作好代表发言。教师不必作过多的干涉,让学生有自由发言的空间。
二是营造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要建立一种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作出“怪异”的回答,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生硬地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我完善,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许多奇思妙想,要用积极的态度加以保护和扶持,并鼓励他们去想象、去创造。这样,不但可以形成教学中的民主和谐氛围,也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欲望。
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质疑问难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那么,要开展那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一是课外阅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二是个人活动。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提供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三是兴趣小组活动。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要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性教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