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2009-09-09张云
张 云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主要的要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音乐教育能提高情趣,陶冶情操;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开发智力、促进智育,都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起到独特作用
1从音乐的本质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人的潜能的开发,不应该只是智力的开发,它应当包括德、智、体、美、劳及技能、技巧在内的潜能的开发,尤其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开发,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发展。亦可称之为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没有求知的动机怎能发现问题?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充沛的热情、高尚的情操,又是构成完美的道德理想和坚韧刚毅的意志所必需的要素。它们统一在人的身上,推动人们用自己的知识、思维、体力、技能去完成那些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可见,人的创造的动力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情动力在整个系统中起着中间桥梁的重要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而艺术审美的教育作用,除认识作用外,最重要的便是在情感方面。艺术的各种形式中,音乐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无形的巨大的影响。若能以经常的长期的高尚情感的感受,它便能帮助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情品格。
2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创作是艺术的生命!”不论西方重和声复调的音乐,还是中国重旋律线条的音乐,都表达着人类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些情感通过不同的节奏、曲调、和声、音色等要素来表现。演唱、欣赏音乐作品,都需要注意还包括速度、力度、音区、复调、曲式、织体等在内的要素特点。无怪乎有人把音乐的表演称之为二度创作,把欣赏、感受音乐称之为三度创作。“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不仅增长知识才干,而且提高心理素质,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创新意识。
二、音乐教育能起到其他学科教育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
1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传统的应试教育须全面转为素质教育。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改变传统单一的、简单的、机械的教育模式。应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仅满足于让学生不断重复、模仿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更多地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大胆地创造与实践,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并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体现这一教育思想。
2教育关系的调整。教育关系有教育主体与主导之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大家熟知的一个教育原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夸大自己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为授以完整的学科知识,往往花大量时间在“双基”的教学上,满堂课多为“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学生兴趣索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顽皮的学生不是简单的喝斥,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更不能冷嘲热讽。
3教育方法的创新。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师要特别注重教育手段、方法的艺术性,注重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创新的思想。创新教育未必要求每个学生能创作高水平的音乐作品,未必要求每个同学能较好地进行歌曲的二度创作。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一种创新精神。营造学校大的艺术氛围,布置教室与教学相关的艺术气氛,采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多变的教学导入方式,采用唱游、律动、伴舞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重视节奏教学与简单的节奏创作,尝试曲调的简单创作,尝试给歌曲填词等。多成立些艺术兴趣小组,定期组织活动和演出。
4教育评价的更新。音乐课并非“唱歌课”。若简单的以一曲来断定学生的音乐成绩,必定要挫伤那些因嗓子条件不佳学生的积极性。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可以用嗓子演唱,也可以借乐器演奏;既可以尽情地表演,也可以静静地感受。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教师应采用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唱与演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特别要注意学生创造意识的体现。另外,学校对音乐教师的评价也应改变传统的只看比赛或个别尖子生的状况,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过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