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几点体会

2009-09-08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圆柱体形象思维梯形

张 磊

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理性思维的水平,提高应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体会到,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主阵地,下面笔者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一些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学生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1.重视动手操作,丰富形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例如:一位教师讲余数概念时,先让学生动手分小棒,提出思考问题:9根小棒每2根为一份,可以分几份,还剩几根?13根小棒,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同学可以分几根,还剩几根?操作完毕,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说说是怎样分小棒的,从而形成表象,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以下的问题:有12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可以分几支?还剩几支?这位教师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理解了被除数是总数,除数和商分别是要分的份数和每份数,余数是不够一份而多出的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发展形象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当梯形的一个底逐渐缩短,直到为0,梯形会变成什么形?当梯形短底延长,直到与另一底边相等时,它又变成什么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便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在表象基础上,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发展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多只遵循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数学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有一定的制约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善于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想不到的,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重要的行为内驱力。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诱导,培养学生的乐于进行思维求异的意识。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思维成果的价值,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他解吗?”“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分析吗?”的求异思维。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一道习题:“修路队修一条50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5,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从而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变通

学会进行巧妙的变通,是发散思维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对数学问题实行变通,只能在学生的思维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解题方法后,数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抛开原有的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进行联系,作出转换、假设、逆反等变通思维,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促进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所说的创造思维,一般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它具有独特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1.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事实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精心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创造思维的快乐。如教学“圆的周长计算”时,首先,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圆的周长,教师设疑:将一个小球系在绳子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周长还能用“绳测”吗?看来“滚动”和“绳测”都有一定局限性,那我们能不能找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呢?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发现了圆周长和直径有关,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通过上面的思考,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规律,发现规律,创造性地获取新知识。

2.巧设发展性练习

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我常常在课的最后或单元练习时,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在原来基础上经过努力就能够解答的思考题。一位教师在讲完圆柱体的体积以后,出了一道这样的习题: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113.0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通常的解法是这样的:先求出圆柱体的高:h=113.04÷(2×3.14×2)=9(分米);再求出圆柱体的体积:V=3.14×22×9=113.04(立方分米)。而有一位学生却列出这样一个算式:V=113.04÷2×2=113.04(立方分米),其算理是:把圆柱体切开,可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也可以等于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高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因此V长方体=sh所以V圆柱体=S侧÷2×r底面。分析其算理,不难看出,这是一种极富独创性的算法,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

总之,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要以崭新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应结合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思维发展规律以及相应的知识水平,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圆柱体形象思维梯形
玩转梯形
附加整流装置的圆柱体涡激振动数值研究
梯形达人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梯形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找出圆柱体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
圆柱体对垂直其中轴并过其中心的转轴转动惯量的几种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