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2009-09-08肖成夏
肖成夏
卡耐基曾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学会倾听是理解掌握知识和学会欣赏他人的基本前提。古今中外,我们都在强调倾听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应该从不同角度和场合让学生养成学会“倾听”的良好习惯。
一、尊重学生,培育倾听习惯
在进行教育学生学习方式时,应特别注意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尊重学生。因为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声问候、一个抚摸、一句赞赏,无不洋溢着对学生真挚的爱和尊重。同样,同学们的注视,也洋溢着对发言的同学的一种尊重。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要面带微笑注视着他们,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回答,这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感觉到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尊重他,都在认真地听着他的回答,使他有一种自豪感。在课堂中,常常会有部分学生不注意倾听,教师不要去训斥责骂数落他们,而是礼貌地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比如,有一次我在教学“计算长方体的体积‘长20厘米,宽1分米,高12厘米”时,有一个学生在玩他新买的笔。我发现后,就提问他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他马上回答说“20×1×12=240(立方厘米)”。他的声音刚落,其他同学一边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一边说着:“老师,我来帮帮他。”我及时的表扬了我们班的同学耳朵灵,学会了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时,我也没有指责这位不认真听课的学生,而是叫另一位学生帮他纠正了他的错误。下课后,他来到我办公室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错了,以后上课我再也不玩东西了。”在这种师生双方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我相信以真诚、平等的心态尊重学生,同样会换得学生对老师的尊重。通过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我发现学生们在上课时候都能做到自觉地倾听。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中,教师首先要用一颗诚挚的爱心尊重每一位学生,耐心开导,循循善诱。
二、活力教学,激发倾听兴趣
第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中如能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中图文并茂的各种各样的素材,引用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等等,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在课堂中搞小动作、开小差的同学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并且被这些素材深深吸引住而认真地倾听老师的讲解。
第二,引用故事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中图片,引入一定的故事,激发学习兴趣。如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每一个题目都穿插些不同的故事图片,让学生细心地观察图片,再根据图片中的故事情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故事贯穿教学始终。例如,一年级数学教材中的“青蛙吃害虫”——我就是让学生观察图片后通过讲故事使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高涨的倾听热情。
第三,趣味性教学。根据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维持的时间不长,而且不稳定等特点,我们要设计有趣的东西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设计一些有关数学迷宫等集趣味性、知识性、挑战性于一体的活动,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活泼有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会倾听。另外,在一些练习中,我也常设计一些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如抢答题,学生一听到题目就要在短短时间说出答案,那就必须认真倾听老师的题目才能做出很快的反应,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倾听的能力。
三、积极引导,鼓励倾听、表达
第一,积极鼓励,善于表扬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我会经常从各个方面检验学生是否认真倾听教师和同学的发言,如观察学生的动作行为、眼神,或者随意指名某个学生重复刚才同学的发言等等。对于那些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同学,我会真诚地给予肯定与赞赏——“你真会听”“你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耳聪目明,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这样的激励性语言表扬他们。虽然这仅仅是一句激励的话语,但它却能使发言者在全班同学面前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更体会到了老师的爱。在教学中,当发现孩子说话疙疙瘩瘩、结结巴巴时;当孩子说错话,想重新开始时;当孩子“欲言又止”时,我们也要耐心地等待,让他们把话说完。这不是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而是一种期待和信任,也是鼓励和支持。
第二,积极引导和示范。教师有效地倾听,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为学生树立了可靠的榜样。
当然,学会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它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创造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让他们在听中生疑、听中解惑、听中成长。
(责编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