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七法

2009-09-08刘冬梅乙常青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实词词义文言

刘冬梅 乙常青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读懂文言语段的前提。“常见实词”明确了考查范围,“在文中的含义”则强调了理解的方法,即必须联系上下文做一个周密考虑,而不能断章取义地解释,片面孤立地看待。如何周密考虑呢?方法很多,现简述一二。

一、互文见义法。即指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竭”与“殚”相对,根据“竭”(使……尽),可推断出“殚”也作“尽、竭尽”讲。

(2)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离骚》) “比”对应“齐”,“齐”有“相同”之意,成语有“等量齐观”,那么“比”也是“相同”,而非“比较”。

二、成语求义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含义。成语源于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不刊之论”中的“刊”,“文不加点”中的“点”,“不速之客”中的“速”,“不期而遇”中的“期”等等。推断实词词义时,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借用成语,问题也可能就化难为易。如: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联想到成语“日薄西山”,其中“薄”是“接近”“靠近”,可推断“芳不得薄兮”中“薄”词义与之相同。

(2)必躬造左公第。(《左公毅公逸事》)联想到成语“登峰造极”中的“造”是“到”,分析该句,“造”也是“到”的意思。

三、语法分析法。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之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过句子成分的分析,便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如:

(1)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中“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因此,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2)将军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句中“将军”作主语,“被”和“执”作并列谓语,那么“坚”和“锐”是宾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因此应解释为“就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四、字形推索义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大都有密切的联系。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形声字的“义符”给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

(1)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啮,从“口”从“齿”,“口”“齿”加于人不是“吃”而是“咬”,“啮”即“咬”。

(2)初一交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引”,会意字,从“弓”从“|”,本义是拉开弓,只能是向后拉,再加以联想,“引”当然是“后退”“退却”之意。

五、因声寻义法。即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词时,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这样写,有时那样写。后人便称之为通假。如: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 通“俱”。

六、分合分析法。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词,一些貌似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其实在古汉语中是单音词的连用。它们同形异义,极易误解,不能和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对应关系简单化,而应根据文言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分开来解释。如: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是两个单音词,“无”意为“不要”;“论”意为“说”;“无论”意思是“不要说”。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中”是“里面”,“间”是“夹杂”;“中间”意为“中间夹杂”。

另一方面也不能把所有的双音词都分开来解释,该合的也要合起来解释。如: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参差”,只能合起来解释为“参差不齐”。

七、修辞觅义法。古人十分重视借助修辞表达意思,有些词语因修辞而意义有变化,在理解词义时,要考虑到修辞的因素。如: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古人忌讳言“死”,因而产生了数十种关于“死”的委婉说法,如“晏驾、驾崩、登遐”等。

(2)仆赖无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报任安书》)“待罪”不能解释为“等待犯罪”,而是做官的谦词。意谓身居其职而不能胜任,必将获罪,故谓之“待罪”。

猜你喜欢

实词词义文言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大少不同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