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生计教育思想与实验
2009-09-07卢璐夏金星彭干梓
卢 璐 夏金星 彭干梓
摘要:晏阳初及其同仁在深入农村,向农民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大教育,连环进行,相辅相成”的主张。其生计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要训练农民生计上的现代知识和技术,以增加其生产;二是要创设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养成国民经济意识。与控制经济环境的能力。”“定县实验”还创造了一整套方法,包括建立“生计巡回训练学校”、“表证农家”和“实验推广训练”三个程序,依靠“农民领导农民”,培养训练“领袖农民”,由“领袖农民”推动全体农民,推广先进技术,建立合作经济组织,抓住农村存在的生产实际问题,对症下药,使农户获得实际利益。晏阳初的一生,至今仍被誉为“既是一个伟大心灵的人生纪录,也可以当作一本乡村建设和社会改造的教科书”。
关键词:晏阳初:生计教育;思想;实验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DJA08018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卢璐(1982-),湖南农业大学科技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思想史;夏金星,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彭干梓,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中图分类号: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6-0061-04
晏阳初(1893—1993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幼习四书五经,稍长在传教士举办的西学堂接受初等教育,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1916年人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与经济学,获政治学学士学位。1918年赴法国,任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在欧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华工中开展识字教育,使20万华工中的38%的人摘掉了文盲帽子。1920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同年回国献身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是具有世界影响和传奇经历的平民主义教育家。1943年,美国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纪念委员会等倡议,由180位杰出的教育家、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推选晏阳初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伟人”,当选的十人中,包括杜威和爱因斯坦。
晏阳初于1920年8月回国后,即投身于平民教育运动,1922年在全国发起“除文盲、做新民”的识字运动,以长沙、烟台、嘉兴三地为试点,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热潮。1923年3月得张伯荃、蒋梦麟、陶行知等文化名人,特别是曾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的大力支持,在北平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以下简称“平教会”),任总干事。1926年至1936年,在河北省定县农村,进行了长达11年、多角度的农村社会学调查和以平民教育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实验。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将定县实验转移到华中和华西。1940年在重庆创办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
晏阳初把平民教育视为“民主国家里最重要最正宗的教育事业”。“在中国现状之下,比较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义务教育还更重要”。(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他针对中国社会“愚、穷、弱、私”四大病,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农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农民的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农民的强健力;用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农民的团结力。晏阳初认为,识字教育的目的不止于使民众识字,而在使其达到整个生活改造的目标。他强调“文字教育以后,便应该继之以民众生活的改造”,进行职业技能的教育,训练农民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运用于农业生产,以提高生活水平。教育史学家认定,“四大教育”中的“生计教育实质上就是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
晏阳初的主要论著有:《平民教育概论》(1928年)、《农村运动的使命》(1935年)、《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1937年)、《平民教育运动的回顾与前瞻》(1946年)等。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版有宋恩荣编《晏阳初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詹一之编《晏阳初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1、2、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1992年,1992年)等。后者按时间顺序汇编了晏氏从事平民教育、乡村建设运动70余年来的论文、演讲以及其他著作,虽因条件所限还有大量资料未被收录,但它是迄今为止资料最多也是最权威的晏阳初文集。本文着重讨论晏阳初平民教育和生计教育思想。
一、“四大教育,连环进行,相辅相成”
晏阳初及其同仁在深入农村、向农民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大教育,连环进行,相辅相成”的主张。他认为“逐步发展的四大教育相辅相成过程,明白说明相互依存的功用,公共卫生协助农民健康而增加生产。农业生产计划又协助教育的推行,农民亲自体验识字读书才能有新知识新技术。教育又协助合作社的发展,如何记账、经营运销都需要知识技术能力。这充分表明四大教育互相环结、同时进行的重要性。”实际上,定县实验并非仅仅是平民教育实验,而是一项综合性社会发展实验。正如晏阳初本人认识的那样:“乡村建设虽始于乡村,但并不止于乡村,它不过是从拥有最大多数人民的乡村下手而已,它的最终目标当然是全中国的富强康乐,因而奠定世界和平”。(同上:427)事实证明,这种综合发展的经验,对国际发展援助机构有很大的影响,“海外若干机构,如美国的第四点计划、和平工作团及教会团体都认识这一重要性,力求避免重蹈以前分散、片段分别进行的弊害”。
在农村发展平民教育的目的也不止于使民众识字,按晏阳初的设想。他所要进行的实验,“并不以教育人民识字为满足,而要使农业科学普及于农村”,使之能运用于农业生产,以提高生活水平,达到整个生活改造的目标。他强调“文字教育以后,便应该继之以民众生活的改造”。“四大教育”中的“生计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是晏阳初与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博士冯锐等,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密切结合当时中国农村的生产实际的创造,是中国最早具有典范意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包括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农村金融、农业和手工艺产品流通,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向农民推广农艺、工艺技术。是晏阳初在《平民教育的真义》(商务印书馆,1927年)一文中,作为“辅导、指导、改善平民生活”的一种方法而提出的。他认为平民教育运动是一个新的特殊的问题,“种种办法,均得创新。仿无可仿,模无可模,东洋西洋自更无抄袭了”,因此“不可不先有彻底研究”,必须亲自到民间进行实验,以产生既经济简易,又具有普遍性、实用性的方法。他还说:“在我们中国今日情形之下,最注重的是根据我国一般平民生活程度、经济能力的大小,去一面研究,一面试验,来改进我国固有的农艺工艺,方适应平民的需要,方有改进平民生活的可能。若徒谈外国的法门,照样画葫芦的去办,一定是有敝无利的。”
从历史意义角度来考察,晏阳初的“生计教育”
观,不仅与他的“教育救国”论相一致,也是他的平民教育、乡村改造理论的具体体现,而且是五四运动后在农村开展大规模职业教育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民教育概论》(商务印书馆,1928年)中,晏阳初阐述“生计教育——民生”目的是“造成能自立的国民”,这无疑与职业教育“对己谋生”“对群服务”是一致的。他说:
“生计教育——民生。文字教育可以消除大多数的文盲。即使文盲除尽,人人能应用日常必需的文字,其与国家社会的前途究竟有什么利益,这是平民教育第一重要问题。并且中国人还有一种最通行的毛病,在没有读书以前,尚肯做工,以谋个人的生活:一到抱了书本以后,便成文人,文人自己可以不必生产,社会应负供养的责任。还有一部分的人,终日埋头窗下,只求书本的知识:至于实际生活,尽可菽麦不分。这种寄生虫式的书呆子,不是平民教育的需求,且应极力设法消除。所以平民教育于实施文字教育以外,即需有生计教育,使人人备具生产的技能,造成能自立的国民。倘全国人民均有生产能力,国民生计必皆富足,社会经济自极活动,就是将来世界的经济也都要受中国的影响了。”
中国近代比较早期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农业教育,源于19世纪末晚清的农业实业学校。1919年,中华职教社成立农业教育研究会,次年在《教育与职业》的“农业教育专号”弁言中写道:“今吾国学校十之八九其所施皆城市教育也。虽然,全国国民之生活属于城市为多乎?抑属于农村为多乎?吾敢断言十之八九属于乡村也。”这段话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还没有“农村职业教育”这一概念。1925年8月,黄炎培最早提出“划区试办乡村职业教育计划”。内容包括农事、工艺、义务教育、平民教育,明显把农业教育拓展为乡村职业教育,而乡村就是现在的农村。在同一时期以一个县的规模进行农村职业教育的实验,而且坚持的时间较长。成效最显著者应该首推晏阳初在定县的生计教育。
1929年,晏阳初“计划发展一个县为全国模范”,在定县实验区设立了生计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这一设想,得到定县士绅米迪刚的全力支持,愿以其所在乡为基地。计划也得到农业教育科研单位的积极参与,如清华等校的农科,愿与平教会合作,进行农作物育种和病虫害防治的实验。
生计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要训练农民生计上的现代知识和技术,以增加其生产;二是要创设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养成国民经济意识,与控制经济环境的能力。”晏阳初认为这两个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同时并进”。他是从中国农村经济的实际提出的,因为农村不仅是生产技术落后,还由于农民是分散的个体,没有合作组织,因此,要“一方面普及农民的科学知识,一方面训练农民参加参加各种合作组织的能力”。
生计教育确定的内容是:在农业生产方面,使农民在农事方面能接受最低限度的农业科技训练,以提高生产:在农村经济方面。教育农民,组织各种合作社、自助社等,使农民在农村破产的宏观环境下,能得到相当补救方法:在农村工艺方面,除改良农民手工业外,大力提倡副业,以充裕农民的经济生产能力。
二、培养“领袖农民”,推广先进技术
“定县实验”创造了一整套方法,包括建立“生计巡回训练学校”、“表证农家”和“实验推广训练”三个程序,依靠“农民领导农民”,培养训练“领袖农民”。由“领袖农民”推动全体农民,推广先进技术。建立合作经济组织,抓住农村存在的生产实际问题,对症下药,使农户获得实际利益。
(一)生计巡回训练学校
这是一种紧密结合生产,适应农民需要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按照晏阳初提出的“科学简单化,农业科学化”原则,通过学校学习、农家实验,实施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经营能力。具体作法是:“以生活的秩序,为教育的秩序,顺一年时序的先后,授以切实的技术”。其教学内容是:春季3个月为植物生产训练,包括土壤肥料,各种作物选种,介绍改良品种,果树整枝,烟草汁防除棉花蚜虫,捕蝗,防除病虫害的机械药剂:夏季3个月为动物生产训练,包括选育良种,改良鸡舍、猪舍,防治疫病,推广新法养蜂等等:冬季3个月为农村工艺及经济合作训练,包括棉花纺织,家庭记帐,农场管理,农产品市场,合作社等。
(二)“表证农家”
“表证”即表演证明的意思,通过“表证”培养推广工作的骨干,并进行示范,被认为是推广农业技术、办法和制度前的一种必要的准备工作。其作用有三:“一是在试验场证明他们的试验结果,作表证试验工作:二是把试验场的东西,表证给普通农民看,使他们了解试验场的工作,接受试验场的精神和方法;三是领导普通农民,全体动员,作农业改进工作”。他们把“表证农家”视为“试验场和农民间的车轨”、“农业改进的干部领袖”,“表证农家”承担技术传授,政令传达,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的任务。
挑选“表证农家”的条件十分严格,要求年龄在25岁以上,50岁以下;在乡村里有相当地位,家境较好,有20亩以上的田地,在生计训练学校学习一年、成绩好,而且有领导能力,热心农事改良的农户,当义务推广员,承担分区巡回,传授知识,技术表演,指导督察30户普通农家的责任。1936年冬,定县已有300多户表证农家,并建立了“表证农家区分会”、“县表证农家协会”等组织。
(三)技术推广
“平教总会”在定县城区内农场约有80亩基地供作园艺用,附近农场有620亩地专供作物研究用。自1927年开始育种工作,先后育成一批良种并大规模推广,取得巨大经济效益。
1930年,参加生计巡回训练学校“表证农家”训练班的农民刘玉田,选修“作物选种”课程毕业后,从事良种选育工作。1931年夏,刘玉田在20多亩麦田里,挑选出没有病虫、产量高、成熟早、不怕风灾的无芒小麦,共计5000单穗。秋季,播于一亩大的种子区。翌年春夏,选育的小麦长势良好,他又从中挑选500穗,进行良种繁育。1933年,刘玉田种的小麦高矮、颜色一致,很少病虫害,平教会请刘担任生计巡回训练学校的“义务校长”,召集村中青年农民受训。1935年,定县若干麦田病虫害及风害严重。刘玉田的小麦仍挺立独秀,比一般的小麦产量高、质量好,由金陵大学、中央农业实验所进行品种评比实验,认定为华北小麦珍贵品种,定名“定县刘玉田号”。
1932年,还育成良种“一一四号中棉”及“平教棉”两种,其中“平教棉”种子是从定县本地美棉选得。同年春,“平教总会”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作研究,挑选青年农民10家作棉花“表证实验”,脱籽棉较本地棉平均每亩增收61斤。1935年增加至18户,收获结果增产16.3%。1936年起正式推广,计26村,共11473亩,农民因产量增加而多收入13200余元。1937年,推广11400亩,增收132万余元,只因日
本的入侵。定县沦为战场。实验被迫停止。
棉花是定县主要农产,“平教总会”极力寻求各方合作,先后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南开大学,金城银行共同组成华北农业改进社。1936年春,金城银行为谋统一河北省棉业改进事业,建议将河北省棉产改进所及华北农业改进合作社合组为河北棉产改进会,主体仍为“平教总会”。
此外,还进行了高粱、玉米品种比较、杂交实验,杂交品种产量增加20%:大白菜品种改良实验,改良种每亩增产25%;梨树整枝实验,“已整枝梨树”,比对照区增产20.3%。定州的小白杨树。至今仍是当年生计教育部引进的。1928年开始的猪种改良、推广的耒亨鸡和红洛岛鸡,以及谷子良种等,也都取得成绩。平教会还对定县全县的土壤进行调查,进行了测土分析。
(四)建立信用、消费合作社和信用银行
1932年初,晏阳初选择高头等数十个村,组织建立信用合作社的实验,后又与河北县政研究院合作,创办农民“自助社”,同时与银行商定合作金融办法,在各区镇设立“合作仓库”,办理棉花抵押放贷,“自助社”社员可向仓库用棉花等产品抵押借款。1934年1月,平教会举行大规模的合作宣传,合作社随后在定县各地不断涌现,到1935年冬,正式成立的合作社有130个。
“定县实验”推行合作事业的原则是:尊重农民的意愿,培养农民的自立,关注贫困农民。勉励参加的农民努力与自强:合作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原则是统一组织,连锁进行,以信用为中心,购买连锁、生产连锁进行。在经济制度建设上有严密周详的会计制度,强调经济上的稳妥性:在资金运用上规定“注重农民本身资金的培养,提倡小宗放款,使有需要的社员都有享用的机会,更应严禁用于非生产方面”。
三、生计训练制度与效益
“平教总会”生计教育部在定县实施农民生计训练制度,四五年间,除在制度本身不断研究改进外,还致力于有关教材的编撰,先后刊行“农民生计训练”课本十五种。嗣因各方的需求,1937年2月又出版“农民生计训练教学书”5册,除“经济合作”外,其余为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农村工艺、农业工程,总共包括47个单元设计。
“定县实验”期间,在每村培养了一名农民保健员,每区乡设一保健站,在县城成立巡回医疗队。卫生制度建设注重预防,推行实习表演,用农民能接受的方式普及基本卫生常识,在没有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用简单的实用技术防治定县死亡率最高的天花和肠胃疾病,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大大改善了当地人民的健康状况。
定县实验在生计教育方面培育农作物新品种(棉花、小麦、高粱、谷子等),亩产量比土种分别增产56%、14—20%、30%、20%;农具的改造试验,先后完成耙、犁、水车、辘轳、播种器、中耕器、收获器、点播器、花生筛、脱粒机的改良;动物饲养业的试验,主要有猪种、鸡种的改良,如波支公猪与本地母猪交配,每头多产肉18.6%;力行鸡为优良鸡种,每只每年多产蛋60-190个,平教会还进行了合作社的实验和推广工作。
据1983年河北省的有关材料,晏阳初当年的工作至今对定县的影响包括:定县早已成为无文盲县。全县52个乡均有技术推广站,改良农作物品种,引进良种猪、鸡,引进的小白杨,生长快,材质好,遍布全县,达400万株,形成了有效的防护林带,至今享誉河北;引进的242株良种苹果,年产量达1000万斤,产值500万元;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消灭天花,成效大。平教会还兴建剧场与广播电台,兴办产销合作社和实验银行,创办《农民报》,组织了同学会与“公民服务团”等等,“为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晏阳初60年间致力于平民教育的伟大实践,至今仍被誉为“既是一个伟大心灵的人生纪录,也可以当作一本乡村建设和社会改造的教科书”。
注释:
①张惠芬,金忠明中国教育简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92.
②薛伟强.晏阳初研究八十年[J].保定:河北学刊.2006:2.
③④⑩吴相湘.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M].长沙:岳麓书社.2001:154.341.201.
⑤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真义.晏阳初全集.卷1[M].宋恩荣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09-10.
⑥晏阳初.“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晏阳初全集.卷1[M].宋恩荣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67
⑦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M]商务印书馆.1928//马秋帆,熊明安编.晏阳初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9.
⑧杨士谋,彭干梓,王金昌.中国农业教育发展史略[M].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133.
⑨晏阳初.村建设要义.晏阳初全集.卷2[M].宋恩荣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38.
⑩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晏阳初全集.卷1[M].采恩荣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248.
⑾晏阳初全集.卷1[M].宋思荣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323.
⑿张子华.表证农家与农业改进[J].民间第1卷.19期.
⒀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25.
⒁李济东主编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217-19//晏阳初.定县实验区工作概略.晏阳初全集.卷1[M]:411-12.
⒂任宝祥等.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J].教育研究1987:7.
⒃鄢烈山.超越怜悯: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的实践及其精义[N].广州:南方周末.2003:7,24.
责任编辑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