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中体现的政策变化
2009-09-07胡秀锦
摘要:文章重点分析了高等学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要求的变化,体现出高职教育突出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特色课程建设的政策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课程
作者简介:胡秀锦(1976-),女,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职成教研究所发展规划研究室副主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6-0021-04
一、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内容
(一)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设计与发展
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发布,以此为标志揭开了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序幕。所谓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核心就是要解决好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教学效果以及特色建设问题,提高学生质量。因此可以说,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007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的精神,教育部推出“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高专,2007)”(以下简称2007版),体现了国家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视,引导了高职院校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创出高职教育特色:2008年,教育部又及时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颁布了《2008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以下简称2008版),更加突出了工学结合的特色。
(二)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主要内容
从最初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共用一套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到2007年专门制定了一套独立于普通本科课程的评价标准,再到2008年对高职精品课程评价标准的修订,可以看出,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国家高职精品课程的职业性特点更加鲜明,更加体现了政策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具体来看,2008年国家高职精品课程评审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课程设置评价。课程设置评价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程定位评价:主要考察课程的性质与作用,评价的标准是:专业课程体系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二是课程设计评价:主要考察理念与思路,评价的标准是:课程能够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第二,教学内容评价。教学内容评价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内容选取评价:主要考察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及适用性,评价的标准是:课程能够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内容组织评价:主要考察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评价的标准是:课程能够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三是内容的表现形式评价:主要考察教材及相关资料情况,评价的标准是:课程能够选用先进、适用的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第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评价:主要考察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的标准是:教学模式的选用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二是教学方法评价:主要考察教学方法的运用。评价的标准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三是教学手段评价:主要考察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评价的标准是:在教学中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四是网络教学环境评价:主要是考察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情况,评价的标准是: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硬件环境能够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
第四,教学队伍评价。教学队伍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主讲教师评价:主要考察主讲教师的师德、能力以及教学水平。考察的标准是:主讲教师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参与和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显著;与企业联系密切,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成效明显,并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二是教学队伍结构评价:主要考察课程的“双师”结构和专兼职教师比例。评价的标准是:被评价课程的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和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实施的要求: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有适当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
第五,实践条件评价。实践条件评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校内实训条件评价:主要考察实训设备与环境。评价的标准是:实训基地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二是校外实习环境评价:主要考察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情况。评价的标准是: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第六,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是教学评价:主要考察专家、督导及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评价的标准是: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结果优良。二是社会评价:主要考察课程的社会认可度情况。评价的标准是: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高。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高。
另外,为彰显特色,鼓励创新,引起重视,在精品课程评价中,还可以单列出特色及政策支持评价指标,主要用于考察课程的特色与创新以及学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与措施情况。
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变化的特点
从历年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主要凸现了以
下三大方面的政策导向发展特点。
(一)评审指标说明的变化特点
首先,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说明中,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说明比较笼统,只是提出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2007版的评审指标说明中,则明确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特别提出专业课程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要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
其次,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突出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性特征。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说明中,提出要以鼓励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创新,促进教学现代化为指导思想,2007版评审指标说明更突出了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例如在教学内容与体系方面。2007版突出了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鼓励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2003年提出的要体现经典与现代、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关系相比较,更加具体,更加鲜明。
(二)一级和二级评审指标的变化特点
一方面,一级指标增加,突出了课程设置和实践条件的重要性。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共有5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到2008年的国家高职精品课程评审,一级指标增加到6个,分别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可以看出,新增加了课程设置指标,并将“教学条件”变革为“实践条件”,突出了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特点。
另一方面,二级指标进行了调整,更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共有14个二级指标,2007版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增加到15个二级指标,2008版对15个二级指标又进行了调整,在新增的“课程设置”一级指标下单列出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2个二级指标,重点突出了专业设置的性质、定位、理念和作用,并对原来的教学内容、教师队伍等进行了整合及调整,突出强调了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和表现形式方面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以及教师队伍等各个方面的职业教育特征。
(三)具体评审标准的政策导向
第一,课程设置标准凸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导向特征。新的评审标准强调。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课程要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课程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
第二,教学内容标准凸现了针对性和适用性特征。新的评审标准强调,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其要求更为直接和具体: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要选用先进、适用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第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标准凸现了工学交替、行动导向以及多样化教学的特征。新的评审标准强调,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要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比2007版的标准更为具体和明确。
第四,教学队伍标准凸现了教师参与项目研究的能力以及“双师结构”的特征。新的评审标准强调,对主讲教师有要能够参与和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的能力要求,并且成果显著:强调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和有企业经历的教师的比例,并提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要承担有适当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这些要求比2007版标准也更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第五,实践条件标准凸现了实训基地的多方参与和真实环境特征。新的评审标准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实践条件标准,要求校内实训基地要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要能够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比2007版标准要求的“实践教学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以具有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进行开放式教学。能够有效利用教学仪器设备创造性地开展内容先进的实训项目”、“系统考虑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根据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设计和更新教学实训项目,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导向作用更加鲜明。
第六,教学效果标准凸现了专家、督导、学生评价以及社会认可度评价。新的评审标准舍弃了录像资料评价标准,突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高,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高,教学效果的评价导向作用非常明显。
三、国家精品课程评审工作的改革成效
(一)专业分布更加合理和规范
为合理规划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的专业分布结构,教育部制订了“2006~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高职高专分专业配额表”。对20个大类进行了基本的指标分配,并设计了185个机动指标,用于调节各个专业大类间的具体分布。2006年。全国高职院校已经建设了10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制造类、电子信息类、财经类三大类的精品课程数均超过了10门,体现了精品课程对紧缺专业的导向作用。同时,这种有计划的专业配额,也更有利于各地区根据高职院校实际建设情况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调配并上报参与精品课程评审工作,使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更具规划性和有效性。
(二)更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强调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条件,要求精品课程的教学录像要拍摄精良,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完善并及时更新内容。同时,学校必须建立一个精品课程网站,网
络要畅通,经得起教育部评审专家的随时检查,这就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和利用效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又开展了专门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2007年度开始计划评审产生50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
(三)带动了各地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
高职教育精品课程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在课程评审中,特别强调专业课程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课程设置要合理,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各省市以及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成立了精品课程评审组,一大批具有高职院校教学特色、拥有高素质师资队伍和科研实力的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基础课程建设和专业课程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示范作用。很多高职院校为确保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制订了有关建设和管理的文件,并投入专项资金加以扶持,专门开辟了“精品课程”的网页,将院级以上精品课程集中上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提高了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为高职国家精品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国家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是非常及时的,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有效地带动和引领了高职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特别是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过程中,特别要求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强调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事实上,专业建设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本身可以说正是围绕着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而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出发,课程建设不仅要关注属于“小课程观”范畴的各门单科课程改革,更要关注“大课程观”视野下的整个课程体系改革,即更加突出专业建设这一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地位。据此,我们建议教育部今后在继续开展“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同时,要着力于推动“高职教育国家精品专业”的评审工作。因为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建设项目是在2002年,而当时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已经难以适应当前高职教育战线在示范建设引领下全面提升质量和水平的新形势要求,迫切需要对高职国家精品专业评审的方案和标准进行调整和变革,使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能够相辅相成,共同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不断走向深入。具体而言,我们建议强化政策的引导作用,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基础课教学的系统建设,并使这两个系统之间交叉融合,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更重视学生发展能力培养,使专业建设在相关产业、行业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职教育国家精品专业至少要在十个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一是专业建设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育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有计划、有制度、有条件、有成效:二是专业建设要具有办学管理平台特征。能够把企业设备、标准、师资、需求拿过来,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学到本事:三是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建设,从目标、手段、方法、安全和管理等方面做好综合考虑和系统设计:四是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加强生产性实训环节并使其成为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区别于普通本科大学实验室以及工厂车间:五是学生毕业前半年的顶岗实习要有计划,有落实,重管理,见成效;六是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融合和沟通的双证书实施有制度、有成效,学生学业与就业有效衔接,毕业生就业有质量:七是根据专业特点合理确定基础课教学的比例,基础课教学也要成系统,区别于职业岗位培训:八是增加培训课程设置。面向行业、企业、新农村建设,面向毕业生“回炉培训”,面向从事新职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中发挥作用:九是具有“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特征,实践环节多用企业兼职教师,形成专兼职教师的人事分配管理制度与改革保障:十是明显具有服务全国或区域相应产业、行业的能力,对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