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县域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的思考
2009-09-07吴俊峰
吴俊峰
提要 本文通过对县域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情况的调查,分析目前基层央行在县域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县域;反洗钱;非现场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央行反洗钱工作会议召开,央行强调要加强反洗钱的调查和监测分析,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作为反洗钱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反洗钱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目前县级央行在县域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情况如何呢?对此,笔者进行了调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金融机构反洗钱内控制度流于形式,制度执行不力。一是虽然金融机构大多制定了反洗钱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但是可操作性较差,而且未能根据反洗钱业务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与自身的具体业务联系不多;二是制度执行不力。各金融机构的反洗钱人员都是兼职人员,工作时间和精力没有保障,普遍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对客户尽职调查也难以落到实处,对交易的真实性审查存在许多困难;三是各金融机构认为反洗钱工作会增加他们的经营成本,而且上级机构对此也没有具体的考核措施,县域金融机构也就失去了起码的内、外在动力,对制度执行不力。
(二)客户身份识别工作不扎实,客户对身份识别认同度不高。一是金融机构未能严格按有关规定对客户身份进行识别,如有些对非本机构开立账户办理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等一次性金融服务的客户进行身份识别不认真,有些对代理客户进行身份识别不仔细等;二是部分金融机构没按照规定对自然人或法人的身份证件进行联网核查,除商业银行外,农信社和邮储银行的多数基层分支机构还未连接联网核查系统,而证券保险业机构更是连联网核查的概念都没有;三是客户对身份识别认同不够,如部分企业则以经营业绩、资金流量及流向等是商业秘密为由,对金融机构要求提供其真实身份证件难以理解;四是金融机构对客户身份识别深度不够,对客户身份进行识别更多地处于一种应付性、边缘性、形式性的被动状态。
(三)非现场监管信息报表数据失真,客户资料信息保存不规范。一是人行县支行收集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报表数据不完整,县域证券、保险机构均未向人行县支行报送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报表,易造成反洗钱盲点,而银行业机构报送的信息报表不全,或少报表,或漏数据;二是数据不太真实,各银行反洗钱工作都是人少事多,为了应付人行的检查,草草了事,难免数据失真;三是数据分析不到位,商业银行虽有反洗钱自动识别系统,但有些行二次识别不认真,要么全都上报给人行,要么全当作正常客户处理,而农信社、邮储银行没有反洗钱自动识别系统,全凭人工甄别,反洗钱人员业务能力又有限,分析不到位;四是客户资料信息保存不规范、不完整、不统一。有的金融机构客户账户资料没有按照一户一档进行保管,有的金融机构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没有随传票进行装订,有的金融机构只保存开户资料,没有对销户资料进行保存等。
二、相关建议
(一)加强学习培训,完善落实反洗钱日常运作机制。一是人行县支行要依照《反洗钱法》等一系列反洗钱政策,结合县支行反洗钱工作实际,注重操作上的学习;二要加强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反洗钱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适应对客户身份进行深度识别的需要;重点培训识别客户身份、甄别可疑交易及非现场监管报表填制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规范和完善金融机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的填报工作,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三是督促各金融机构完善反洗钱的各项内控制度,落实反洗钱岗位责任制和内部操作规程。
(二)改进监管方法,提高监管成效。一要充分运用非现场监管信息,准确反映辖内金融机构洗钱风险状况,指导金融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整改,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水平;二要根据非现场数据提示的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检查,有效引导金融机构把工作重点集中到洗钱行为的识别、分析和发现上来,增强反洗钱工作实效;三要积极探索开发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数据分析指标体系。
(三)认真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做好客户资料信息保存。一是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开户资料的审核力度,严格按照《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审核、开立各类存款账户;二是在办理开户、结算及5万元以上的现金存取业务进行联网核查,并做好一次性金融服务客户、续存客户、代理客户身份识别以及改变基本信息资料客户身份的重新识别工作;三是金融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客户资料保管的业务标准,明确客户资料的保管机构,确保客户资料信息保存达到规范性、完整性、统一性。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桂阳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