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法抓人大有学问等(三则)

2009-09-06春夏秋冬等

杂文选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春夏秋冬杂文学问

春夏秋冬等

依法抓人大有学问

读了《抓人的花样》(《杂文选刊》2009年10月[上])一文,我大开眼界,大长见识!我原以为,警察见到坏人就要抓,立即抓!否则就有失责渎职之嫌。但现在看来似乎我错了,错大了!

原来,依法抓人竟有那么多的学问。抓人,要符合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的需要,最后还要统一集中抓捕。领导坚决反对无组织、无纪律、无原则地乱抓捕,尤其反对接到群众举报就去抓、凭一腔热情地抓……因为这些抓法。不仅得不到很好的打击犯罪的效果,而且还会招来上级领导的不高兴!只有在合适的时间抓合适的人,才能双赢。尤其要紧扣节日维稳之需要,进行抓捕行动,元旦严打,抓!端午严打,抓!……这样抓出的人,才能教育大众、惩治犯罪,更是政府十分看重的政绩工程。

因此,各级公安机关平常在对辖区内偷盗抢劫的不法之徒及打架斗殴的社会“闲散人员”做好记录在案和说服教育工作后,将其重新放归社会,促使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随着上级“严打”的一声令下,警察从天而降,把他们一网打尽,打出声威!打出气势!打出领导们灿烂的心情,打出百姓的安居乐业。

实践证明,各种专项治理工作和严打行动的有效开展,收到了“打之不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良好社会成果。否则,那一幢幢气派豪华的高楼大厦怎能拔地而起?那一辆辆高档尊贵的小轿车怎能适时而来呢?

依法抓人,真是利国利民!依法抓人,真是名利双收?

春夏秋冬(陕西)

期待“反恐者”

读了廖保平先生的《恐吓永远逼不出文明》(《杂文选刊》2009年10月f上1)一文,深感恐吓作为一种恶习,已深入人心,侵入骨髓了。

在我们的记忆中,自小就有被恐吓的经历,不听话时,大人总是说“老虎来了”或“警察来了”使小孩子暂时安静下来。长大后,一部分人认清了恐吓的实质及功效,学会了恐吓别人;另一部分人则时刻沉浸在被恐吓的氛围里,偶尔,也使用恐吓的方式回击一下。因此,恐吓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者,为了满足自己去侵犯别人;一类是弱者,仅仅为了保护自己。

自从“9·11”事件发生后,我们看惯了恐怖活动制造者与反恐怖人士互相恐吓。然而最可怕的恐吓却来源于日常工作和生活,当恐吓参与社会管理时,爱好恐吓者总是善于抓住别人的弱点,无限放大自己的强势,使人时刻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从而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公权力学会了恐吓,民主制度就只,能成为一件华丽的外衣。造成社会在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充满焦虑。恐吓不但逼不出文明,反而会逼出更多的不文明,甚至是血腥和暴力。

期待所有人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反恐者”,这样,整個社会才会心态平和,人的心灵才能找到宁静的栖身之所。

汪跃峰(安徽)

是什么让我们偏离了职业定位

读了《做什么不像什么》(《杂文选刊》2009年10月[上])后,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是什么让人们偏离了职业定位,不再“干一行爱一行”,而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呢?我以为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从某种角度讲,每一个人都有梦想。或教书育人,或从军报国。但现实往往是,“教师”成了农民工,“军人”成了工人。价值感、方向感的迷失造就了一大批迷惘之士,但他们一有机会,就会抛弃现实,朝着最初的理想狂奔。

二是捆绑式教育模式的恶果。捆绑式教育对青少年志向的扼杀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孩子还在幼年时,父母就已经为其规划了人生方向。但这种定位。往往不是孩子所感兴趣的,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谁愿意为之拼命呢?

三是生存需要与专业选择的矛盾。学什么干什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专业的选择,是一种理想的原始萌动,但现实生存的压力却似一阵狂风,再坚强的草儿也不得不低头。

四是社会风气的蜕化造就的心态变化。当前社会存在许多不良风气:老实吃亏,投机取巧占便宜;说实话寸步难行,说假话得心应手。功利的社会状态下,造就的是群体浮躁。不断折腾反而成了获取成功的“捷径”。

于是,安心做事、埋头苦干的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不安分。什么都想做,什么也做不了。结果做什么不像什么。这既是个人的痛苦,也是时代的悲哀。

堂吉伟德(四川)

猜你喜欢

春夏秋冬杂文学问
画与理
妈妈的照片
春夏秋冬
意林双周历学问勤中得(2017.9.16—2017.9.30)
裁剪的学问
赛跑中的学问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
啊,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