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重申常识为光荣

2009-09-06李鸿文

杂文选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粤语版面常识

李鸿文

“晶报评论”由“讲场”发家,如今,“讲场”这个名头已被国内好几家报纸的评论版和栏目注册为户主,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含义和来历。这是一个可以无穷复制的时代,可吊诡的是,不断复制注定要设计出渐次遗忘的程序,人们往往在“为什么要复制”的疑惑中迷失方向。

一切还要从六年前说起。在《晶报》一间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大家正在绞尽脑汁地为将要出生的评论版面命名,“声音”、“观点”、“言论”等,被选择又被放弃。在这选择和放弃的煎熬中,命名仪式的隆重感被加强。一个版名就像一个孩子的名字,它不仅是一个识别符号,还承载着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期望。

《晶报》要办一个什么样的评论版面呢?当时大家都想到了“广场”,脑海中闪过广场上的自由恣意,闪过围坐茶炉边的夜谈。这时,总编辑陈寅先生不经意间用粤语说出了“广场”的发音,而一旁不懂粤语的我误以为是“讲场”,当我傻乎乎地重复念叨“讲场”时,这个现代汉语词典里暂时还没有收录的词条竟然得到了总编辑的认可。“讲场”,一个公民讲话的广场,萃集了粤语和普通话的双重精华,它有南国风,也有时代潮。

“晶报评论”风雨兼程走过了六个年头,虽然版面有所调整,但对“讲场”这个讲话广场的定位一直坚守如初。从当初的一周一版、一天一版。发展到现在的一天三个版,版面的增加并不只是容量的简单扩充,更主要体现出言论的多元价值取向。三个版块各自承担不同的功能:“社论”版代表报社立场发言,要说明的是,这个版中的所有元素,包括“绵里针”、“也许流行”、“纯属个人”等栏目,都是社论形态;“讲场”版是一个观点专栏版,约请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士和全国各地的知名作者参與,只要言之有物,尽可海阔天空;“议苑”版由编辑部选择社会热点事件设置议题。汇聚智慧。这样的版面设置无形中构成表达的张力。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价值判断,提供开放、立体的广场。

那么,以“讲场”为家底的“晶报评论”到底“讲”些什么,又到底有哪些“讲究”呢?摊开六年来的所有版面,就像在录音间里回放我们曾经发出的声音,有高亢呐喊。有嘈杂喧嚣,也有娓娓和风,但最终都汇成一个音阶和音质:常识,重申常识。

当今中国社会,既有强权的乖张与荒谬,也有对民粹的纵容和盲从,因此,今天的言者必须穿越事件表象的重重迷雾,洞见真相,感知因果,进而普育常识。我们不必奴颜以附势,不必虚饰矫情伪装出呻吟,更不必故作权威高深。当我们不再背负“惟一正确”的厚重,作为观点的生产者,我们发言的姿态就会更从容,我们就能时刻“在现场”——在官场失范的现场。在公民权利被侵犯的现场,在多数人暴政的现场,在民粹主义惑众的现场。在常识被遮蔽的现场。

我特别要提到童大焕先生,早在2007年初他就在“讲场”版的专栏文章中指出,县域一级已然形成割据态势,应该加强这一层级的吏治。这篇文章预警了此后发生的瓮安事件和习水、丽水嫖宿幼女事件以及巴东野三关邓玉娇案。还有曹林,他对“网友曝”的持续疑虑,实则在警觉一种非理性的情绪表达,在他看来,无论这种表达的立场看似如何政治正确,也不能取消评论写作的“程序正义”——真假的分辨,是非的评判,利害的取舍。当然。在“晶报评论”的专栏作者中,还有刘洪波、肖余恨、鲁宁、叶檀、熊丙奇、汪晓波、杨耕身、单士兵、魏英杰诸君。他们锲而不舍地坚持常识。重申常识,为“晶报评论”劳苦功高,在此,我要向他们及所有作者表示敬意和谢意!

说到杂文和评论的关系,只要抛出这个话题,总有一番趣味横生的争论。而每当争论渐入佳境时,我就会想起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加缪的“小说是形象的哲学”的锦句。两者的区别在于受众。文学系的学生读出小说,哲学系的学生读出哲理。同理,杂文和评论也在于受众,文学系学生读出杂文,新闻系学生读出评论。而作为操办评论版面的人。我眼里的文章只有两种,一种好,一种不好,精彩的文字无论师出何门,都会流芳百世;而不好的作品。永远都只是拙劣的文本。

猜你喜欢

粤语版面常识
健康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Fine—grained Sentiment Analysis in Chinese
第一本小学校本粤语教材问世
陈小春发长文怼后辈不尊重粤语
版面撷英
求果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