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马迁:档案工作者的榜样

2009-09-06刘晓芳

档案管理 2009年1期
关键词:世家司马迁史记

刘晓芳

1、司马迁档案事业的成功之路及对档案文献编纂的贡献

1.1史官世家为司马迁成就《史记》奠定了坚实基础。诞生在史官世家的司马迁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年十岁则诵古文”。在父亲的指导下。司马迁又拜古、今文经学大师孔安国和董仲舒为老师,接受大一统理念。司马迁继承了家学,又通晓古、今文经学,是西汉一代少有的大博学家。深厚的根底,为司马迁成就《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

1.2牢记父训。履行誓言,成为司马迁成就《史记》的精神动力。元封元年春。武帝东巡泰山封禅,司马谈因病滞留洛阳未能同行参加大典。“发愤且卒”。适逢司马迁奉使回来要向武帝复命,因而见父于洛阳。司马谈牵着儿子的手。流着泪,留下临终前的遗言。这篇著名遗嘱。以光荣家谱教导儿子。期盼儿子继续祖辈的史官事业。父亲的重托,时代的要求,历史地落在了司马迁的肩上。司马迁面对垂危的父亲,作出郑重的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终生牢记谆谆的父训,忠实履行庄严的誓言,是司马迁成就《史记》的巨大精神动力。

1.3传世杰作《史记》,首创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经过“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的艰辛劳动,更匠心独具,用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2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包容、总揽、陶铸、条理得之非易的资料。这5种体例记史虽各有分工,但又有紧密联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在中国首创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4在档案文献的编纂方法上,司马迁首创了附传互见、寓论断于序事的方法。为省篇数,又不湮没其人其事。司马迁采用了附传形式:或因兄弟子孙友朋相附,像曹叔振锋附《管蔡世家》,惠帝附《吕太后纪》:为了省繁文,避免重复,又表示人物事件的关联,司马迁还采用互见法。如《周本纪》说:“其事在周公之篇(世家)”;《礼书》说:“事在袁盎语(传)中”;为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而委婉表达自己的观点,司马迁创造了寓论为了序事的写作手法。另外,《史记》善于通过对历史人物尤其是细节的描绘来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风气和政治问题,如《酷吏传》则通过武帝时期10个酷吏的描述,暴露了律令的虚伪和酷吏的残忍,这一幕幕丑剧、闹剧与悲剧使人们认识到封建专制的腐败与黑暗,总之,司马迁首创的纪传体史学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2、《史记》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启示

2.1材料的收集。《史记》取材广泛,“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这就提示我们积累材料的目的是为利用作准备。所以除了注意传统的入档材料外,还要做一个搜集材料的有心人。档案管理人员要主动到有关部门收集材料,特别注意将个人德、能、勤、绩及个人发展、变化的新材料及时收集人档,将人员录用时的考察材料、人才报告、廉政材料、诚信材料、借贷等有价值的材料存入个人档案,真正使人事档案成为组织了解人、使用人的信息库。

2.2材料的取舍。司马迁虽博览广闻,占有丰富资料,但并未一古脑儿写入《史记》,在材料的取舍上是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他对没有弄清、难做结论的问题采取“疑者阚焉”、“疑者传疑”的审慎态度。班固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是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实录”精神的精当评说。总之,古代的历史学家们尚且有这样的觉悟,作为新时期的档案工作者更应该恪尽职守,实事求是,以负责的态度做好鉴别工作。不漏过有价值的、真实的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事档案的作用。

2.3材料的个性。组织、人事部门通过使用人事档案,从中探索人才成长规律,提高人事管理科学化水平,开发人才资源,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广泛需求。《史记》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在于它运用高超的文学手法来记述历史,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当今人事档案利用率低、丢档、弃档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事档案千人一面,不能全面反映个人的特点、专长。因此,人事档案要想适应发展的需要,人事档案应根据不同的职业、身份有所侧重地反映档案内容。工作性质不同。材料收集的重点也应不同。

2.4学习司马迁的高尚史德。档案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敢于坚持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歪曲、篡改档案史料的原文,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为当权者隐恶扬善,要学习司马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高尚史德:学习司马迁坚持“实录”、“考信”,敢于秉笔直书的大无畏勇气和反思式的批判精神,脚踏实地做工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新时期的人事档案工作。

周总理在40多年前就曾说过这样的话:“你们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司马迁,当司马迁”。今天,周总理的这番话仍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要用理性的眼光审视现实的档案工作,既要看到原有的经验的不足,更要看到档案工作者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世家司马迁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SAGA世家表:跨界演绎,链“饰”潮流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木玩世家第三代的接班故事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萧相国世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