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日有所诵?
2009-09-05薛瑞萍
1.诵读为什么重要?
人是用耳朵学习语言,而不是用眼睛。那些入神地阅读的人其实是在入神地倾听;那些奋笔疾书的人,其实在口若悬河。最好的文字不是诉诸眼睛和头脑的,而是诉诸耳朵与心灵的。
随着音的波动而颠倒沉醉的时刻,是学习母语的最佳境界。诵读,也是借助于母语的脐带,从宇宙汲取生命能量的最好途径。
2.为什么要开诵读课?
诵读(反复朗读或背诵)是深入阅读。在记忆、感悟和理解遇到困难的地方,诵读比默读更能撑展我们的能力——因而也更费神耗力。
在当下,相比于儿童发展的需要,限于课本的诵读无论是文本质量还是篇幅数量都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下,关于语文教学的主张流派纷呈,乱人耳目——当此际,不告诉同行及家长童年诵读的关键性、重要性是不负责任的。
3.为什么要日有所诵?
“你的班上,难道就没有特别不聪明,特别不爱背的孩子吗?”有老师问。
“没有!或者说,作为教师,我不能说有。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有一批孩子,只半个学期下来,就发生了近似于脱胎换骨的变化。那是从外在的言行举止到内在的气质神态的悄然更新。有一个与从前全然不同的自我正在他们的身体里苏醒——我主要指的是那些借读生。我认为,诵读是主要的原因。”
刚刚读到的蒙台梭利的这句话,让我激动到了不能自己。因为这样一个在“连续活动”中悄然发生的庄严而伟大的过程,我正看见,我正亲历——我正一手导演。
4.为什么要反复地读、完整地读?
《蝉》、《秋夜喜遇王处士》、《于易水送人》(三年级“日有所诵”课文)……范读,带读,简单讲解。边听边看“注释”里的词语解释及背景介绍,理解于是不难,朗读于是轻松。
然后是来来回回地读:全班齐读、小组赛读、小组轮读,两句两句地轮读。五六遍后,不少人隐约能背,便不耐烦读了。也有那等烧包的家伙,为了显摆,只三四遍就合了书,仰着头,大张旗鼓地试背——瞪眼鼓腮,费劲吃力。
5.怎样看待背了又忘记?
日有所诵。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周一周过去,孩子们往往随背随忘。
我中学时代曾经那么优秀的数理化,如今基本交还老师;我30多年来曾经那么投入地沉醉、抄写和背诵过的诗词曲赋,真能烂熟于心、永志不忘的,较之总量,实在是百不及一的极少部分——可是你能说,那样严谨的理科训练对于我没有用吗?你能说,忘记了的背诵都是白费心力吗?我又怎能因为绝大部分的迟早忘记,而终止沉醉、激动的背诵?
最好这样说:侥幸能有的思考和劳动的能力,是精神之野长成的一片林莽。
最好这样说:侥幸能有的清新、健劲的状态,是精神之野畅流着的一道长河。一条河流的形成,需要整个大地的完整与健康——记得的,可以发声道出的,是河面映出的天光云影;而忘记的,则是难溯的源头,以及远方、更远方的青山、绿地和旷野。
忘记的有多少,悄悄地、在黑暗处滋润着根部的营养就有多少;忘记的有多少,汩汩地、有风无风都令河水清澈畅流的力量就有多少。
没有所谓忘记!记得不记得,曾经的感动和念诵,都已融入血肉。
日有所诵的意义,岂止在于增长知识,积累语言!
(摘自点灯人丛书《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薛瑞萍,长春出版社,定价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