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辅助审计
2009-09-05申南林
申南林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审计主要工作对象的财务、营销、物资等经营管理环节已先后实行电算化,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越来越成为当前迫切任务。本文就如何认识计算机辅助审计,怎样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问题,结合审计工作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以促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审计 审计软件 定义 运用方法
0 引言
当代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和审计监督质量,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机遇。笔者就实践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谈几点看法。
1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运用方法
计算机辅助审计主要依靠审计软件开展工作。通用性的审计软件一般包括了数据的采集转换、审计项目作业管理、财务数据查询分析、进销存查询分析、通用工程审计系统、法规查询等,先进的审计软件甚至还配备了专家系统和审计实时监控系统。实际工作中,计算机辅助审计(特别是现场审计)主要包括数据采集转换和数据分析两个核心环节。数据的采集与转换数据采集就是应用一定的方法,对被审单位的数据信息进行迁移,按审计方案的要求以及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进行整理。数据的采集要求被审单位提供数据接口,利用采集工具,采用只读不写的采集技术,通过联网或拷贝的方式,获取数据文件,并通过审计软件转换成可使用的审计数据。数据采集一般需要掌握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处理软件知识。目前,通用的审计软件都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数据采集和转换工具,解决了当前主流财务软件及数据库采集的问题。审计数据分析通用的审计软件具有极其强大的分析功能,通过数据分析模块或工具,利用计算机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数据比对分析,使用起来也特别方便灵活。我们以中普审计管理平台软件功能为例,主要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一是利用审计软件的“对应科目发生分析”功能,发现不正常的会计分录。通过查看明细账、记账凭证,审查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发现不正常的会计分录。如:“实收资本”科目一般对应“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或者是“原材料”等资产类科目,如在查询中发现,有的对应科目却是“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就可将这种不正常的会计事项作为审计重点,经调阅有关的原始凭证和调查相关往来单位,容易发现虚列股本、转移国有资本、化公为私等情况。二是利用“账户综合审计分析”功能,对科目余额表进行实质性测试,对关联科目进行智能疑点分析,对单个科目或多个科目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分,发现疑点。审计工作中,我们通过对生产成本各项目的构成、各个时间段成本的变化,特别是按照费用的变化率进行排序,很容易查出虚列成本、超计划列支、人为调节成本、转移利润之类的情况。三是利用分类汇总、规划求解和拖动复制柄等功能,可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审查债权债务,对于有的单位往来款项多,金额大,若一个审计人员用人工查账法,按账龄分析其发生的现状,摸清其真实合法情况,需要几天时间。但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在EXCEL电子表格中,按照“单位”、“账龄”等检索条件,一个小时之内就可查出三年以上的不良资产金额和往来单位的多少。四是利用账套功能,可发现收入不入账等问题。尽管某些单位使用的财务系统版本不同,但只要我们使用通用审计软件,就可把多单位、多版本的电子数据,统一到一台电脑中,通过选择账套功能,调阅不同单位的电子账,关注关联单位异常的经济往来。抓住疑点,通过追踪查询、核实,容易查出单边挂账、收入不入账之类的情况。此外,运用计算机开展辅助审计,要重视运用其强大的二次数据加工能力,包括:升序、降序重序;按金额、科目、摘要过滤;再统计;快速数据运算等,通过数据的整合,查找数据变化的规律,从而查找数据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2 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开展的一些新审计工作
2.1 开展IT审计。开展“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也就是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要求审计人员检查被审单位“电子”数据的正确性,即IT审计。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通过审计软件的“重新记账”技术,将被审计单位的科目年初数及所有记账凭证、往来、项目等核算数据采集到审计系统中,再重新记账,生成新的账表,然后利用财务数据本身的勾稽关系,从多个角度,对记账后的数据进行自身核对及与被审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校对,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快速、准确地完成以上工作。
2.2 固定资产账卡审计。对于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有几万项,甚至十几万项,而手工完整地对固定资产账卡进行审计几乎是不可能的。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过程全部自动化完成,上万张卡片不过一个小时就能完成,折旧率的正确性、折旧费提取的正确性、固定资产分类的正确性、固定资产卡片增减变动与账户的一致性能够迅速地得到查证,大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降低了审计风险。
2.3 抽样审计。审计抽样是常选的审计方法。而手工抽样在样本的选择上随意性大、对所有业务同等对待,无法控制审计风险。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够运用“现代统计抽样原理和技术”,帮助审计人员设计有效的抽样计划、衡量证据的充分性,并根据抽样条件,由系统自动计算出样本总量、样本量,指导样本的选择以及评价发现的问题,对重点业务,发生金额大的业务抽中的概率比较大,可以控制审计风险。
2.4 审计工作的流程化管理及审计过程的规范化、网络化。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建立审计网络,通过审计网络,组长或审计部门领导可以对一个审计项目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到审计报告阶段,实施全过程计算机管理与监控,项目进展到什么程度,发现了哪些问题、疑点、做了哪些底稿可以一目了然;审计组长通过局域网、广域网,可实时了解及协调审计工作进程,审计小组成员共享审计工作中发现的疑点与问题,轻松实现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及异地远程审计。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从事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人才较缺乏。计算机辅助审计需要一批既掌握财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从目前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来看,大多属于会计或工程专业,对计算机的应用不能满足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加强对在岗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不断扩展和更新他们现有的计算机知识,以适应会计电算化审计的需要。
3.2 计算机辅助审计受信息化及自动化水平制约。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基础是数据的电子化,从目前信息化建设来看,发展很不平衡,财务上基本上实现了电算化,但物流管理、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等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还不高,一些电子数据难以取得,影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开展。应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改变审计手段落后的局面。
3.3 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建设滞后,影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开展。一些单位对计算机辅助审计认识不深,没有相关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作保证。在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时,有可能遇到被审计单位以各种理由,不提供数据接口,数据多层加密,为审计人员数据采集设置障碍等情况;也存在计算机辅助审计不提供必要装备,软硬件设备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因此,要统一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认识,建立健全完善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管理制度,切实为开展计算机审计提供制度保证,以促进计算机辅助审计。
3.4 计算机审计软件功能还较为单一,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研究探索得不够。目前的审计软件还不具备审查会计软件的功能,使审计在制止被审单位在恶意篡改程序、故意违反国家财经法纪方面还存在盲区;计算机辅助审计在政策法规的应用方面还有待完善。计算机辅助审计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实践中还有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