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途径

2009-09-05

关键词:人文素质传统文化大学生

丁 勇

摘要:作为长期历史沉淀下来的稳定的传统文化一旦生成,它对于置于这一文化之中的个体的生存就具有强有力的制约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既定存在必将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本文在这里论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影响作用,并在基础上,提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质 大学生

0 引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些具有鲜明民族性的精神,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文品格培养。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治国平天下”才能的人,所以古代教育不是纯知识技能性教育,而是全面培养受教育者人文品格之教育。古代教育教学的科目繁多,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等,但在传统教育之模式里,这些都只是作为全方位培养受教育者人文品格的必备项目而已,掌握射、御、书、数等仅有一器之用的技能都不是教育之终极目的,其目的是提升个体的道德精神和人文品格。《周礼·地官·保氏》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是一种包容着文武、礼乐、德才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全方位教育模式。“五礼”指吉、嘉、宾、军、凶五种礼仪。礼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习礼是个人步入社会的必经之路,它可使受教育者掌握当时在贵族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祭祀、冠婚、宾客、军旅、丧葬等礼仪,故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六乐”是周代所存六代之乐。其中《韶》为虞舜之乐,是“六乐”中最著名者。《论语》云: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乐之至于斯也!”“《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左传》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观看《韶》乐舞时赞叹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孔子和季札都盛赞《韶》,是因为它实现了道德精神与精湛艺术之完美统一。在周人看来,以《韶》为代表的六代乐舞颂扬了不同时代创业帝王的文治武功,蕴涵了丰富的道德精神,具有古朴典雅、庄严肃穆之征,是能够培养人美善品格的音乐,所以周人将“六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以崇尚道德为首要价值取向。儒家认为实践道德的生活,才是人类最理想最完美的生活,它不仅能使个体达仁近仁,不忧不惧不惑,且能使“民德归厚”,从而“天下归仁”。在崇德思想规范下,“德行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儒家论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伦理教育,他们认为纯知识的追求是第二位的,道德教化和人格修养才是人生之要件。这种将道德教育,亦即做人的教育放在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2 新时代呼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以及自身过程中所创造的两种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二者是互补而不是相斥的。人类不仅需要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以直接推动社会经济之发展,而且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从传统经济形态向新经济形态的转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转型客观上为文化的建设和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但是,市场并不会自动带来文化的繁荣。相反,市场经济的强大改造力量,也有可能将一切都吞没在急功近利的欲望之中。在深不可测的市场中,还隐藏着反文化的旋涡、潜流和暗礁,甚至会出现令人担忧的文化沙漠化,会造成精神家园的荒芜和民族文化之失落,致使狭隘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泛滥。所以,在高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应该呼唤人文精,在创造物质文明之同时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学生在向科学进军之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和碰撞,那些科技大国和经济强国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民主”、“人权”等口号掩护下,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将自己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以及文化观念强加给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地抵御文化入侵、维护本国文化主权的独立和安全是必须认真加以关注的重大问题。巩固文化主权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大力发展本民族文化,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于我们而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子,强化人文教育,培养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尤其是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2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2.1 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人文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教育体系。人文素质是建构在丰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而它的培养又是一个有目的的教化过程,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学校、家庭、社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使年轻一代学习和掌握人类已有的,包括知识、态度、习俗等在内的广泛的文化遗产。这样有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就为人文精神的培养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条件下,实施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就必须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及趋势中审视传统文化及其人文精神,建立起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体系,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包括伦理道德、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传授,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情操。这就要求应重新布局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加强传统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减少必修课,开设文化素质修养课。文化素质修养课包括的范围要广博,它可以包括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思想政治、艺术、语言、文学等,但必须以人文学科为核心,人文学科类可以包括大学语文、文学创作,中外文学赏析、古典诗词文鉴赏、中国传统文化等。同时,要体现出人文知识的科学性、有序性、针对性、趣味性和民族性、国际性、综合性。在此基础上,成立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机构,进一步研究人文素质培养的教育体系,制定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不同院校和学科的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原则与方法。使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在时代、现实和未来需要的契合点上产生新的生长点,真正塑造出时代所需的文化型人才,塑造出具有时代风采的人文精神。

2.2 发挥优秀古典诗词文在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承载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坚强和乐观可以说是它的基调,也是古代文人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古典诗词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趣,欣赏古代优秀文人的诗词文,其人格精神能够感染我们。如屈原的“独立不迁”和“上下求索”的精神,李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及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精神境界和坚强乐观的态度,激励人们奋进不缀。古代文人,其生活状况,不管穷达,都一样地忧国忧民,一样地尽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即所谓进退皆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古典诗词文又可以使人以诗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并体味生活的多姿多彩,引导人们与大自然沟通,使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即使是描写日常生活的诗词文,也可以增加我们的生活情趣,充实和丰富我们的生活。古典诗词文的陶冶作用是多方面的,古代文化传统中的诗教、乐教,就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帮助人们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和启发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能跟随人的一生,并随时随地表现出来。而发挥古典诗词文的作用,就是通过诸如大学语文、古典诗词文鉴赏等课程,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一个寓教于乐、寓抽象于形象的有效形式,并通过它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学生心目中建立坚固持久的人文精神。因此,配合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开设古典诗词文的教育内容,就要求教师讲出其中的人文文化内含和优秀的人文精神,并使之深人学生心灵,成为其人格精神的一部分,而不仅仅局限于一诗一词一文的趣味欣赏。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传统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