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管理方法
2009-09-05蒋淑华丁丰华
蒋淑华 丁丰华
摘要:以学生为本,实施柔性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变单向管理为双向管理,必将使我们的教育和管理对象达到全面素质的完善和提高,使之成为时代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本文从柔性管理的内涵以及柔性管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性出发,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探讨柔性管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柔性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 以人为本
0 引言
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重视满足大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之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柔性管理以奉行以人为本为核心,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新的管理理念。
1 柔性管理的内涵
柔性管理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形式。柔性管理依据人的自身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具有内在的驱动性、影响的持久性和激励的有效性等特征,是一种强调依靠人性的解放、权利的平等、精神的激励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它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人的内在潜力、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
2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采用柔性管理的必要性
2.1 高等教育环境所趋。从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到20世纪末,我国高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中一直在沿袭着“刚性管理”模式。现在高等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扩招、学分制、后勤社会化、并轨制、自主择业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刚性管理的弊端开始凸显,无法满足学生工作的实际需要,阻滞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实施进程。因此,改变原有学生管理模式,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充满活力的教育和管理模式,是高等教育大环境的要求。
2.2 反映大学生身心特点和价值观念变化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上影响学生思想变化的各种思潮必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呈现出价值观的现实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价值功利化等特点。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引入柔性管理理念,是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对现代学校学生管理的内在要求。
2.3 是法制时代的体现。“以法制国”和“以德制国”呼吁“以法制校”和“以德制校”。国家法制环境的持续改善,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增强,如果高校的规章制度的个别条款与国家法律法规的精神不符的话,很容易引起矛盾。如果学校在诸如是否允许学生结婚、处罚学生的方式、催缴学费的手段等问题上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切身利益和情况,不依法办事,轻则伤害师生感情,甚至引发法律纠纷。
3 柔性管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探索
要使柔性管理在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完备的柔性管理模式,使柔性管理发挥整体功能,增强实际效果。首先,树立柔性管理理念。管理者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优良的业务素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其次,建立良好的柔性管理评价体系,使柔性管理的效果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评价。其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最后,实现柔性决策。管理者在管理中要运用民主、科学的柔性决策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使管理目标在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中不知不觉地实现。
3.1 关注学生的民主需求,发挥柔性管理的精神激励功能。大学生具有较高文化和道德素质,强烈的民主意识和民主思想,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适应这一要求:一要将学生放在应有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做到“为了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还做到“依赖学生、满足学生、发展学生”。二要遵循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原则,使学生得以个性化发展。在大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三要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重规律、重德行、重内在、重激励、重和谐,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大学生做到自身“有为”。
3.2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发挥柔性管理的情感凝聚功能。管理者要善于倾听实情,真实的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善于融入真情,以真情感动学生,只有融入真情,才能心心相印,水乳交融;要善于投入“爱”情,管理者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当学生权益损失时要敢于直言,保护学生,只有具备殷殷的爱生之心,才能形成强大的情感凝聚力。
3.3 注意培植优良的校园文化,发挥柔性管理的价值导向功能。制度和文化都可以对人的行为加以引导,但制度是外在的行为准则,而文化则是人们内在的共同的价值体系。良好的校园文化构成了学校生存和发展最稳定、最有活力的基础,对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工作进行柔性管理的支撑和保障。
4 柔性管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柔性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与刚性管理的关系。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这两者看似两个极端,但在教育实践中,是辩证的统一体、是相辅相成的。刚性管理强调的是外在的规范,是强制性的,它使学生管理工作过程有章可循,在评价时也有统一的标准,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但容易陷入机械化和简单化。柔性管理则弥补了它的不足,它是刚性管理的完善、补充,是在具备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升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倡导柔性管理并不是为了取代、否定刚性管理。因为这两种管理模式虽然在外部特征上有所区别,但它们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本质上是一致的,正像人的肌体一样,刚性管理尤如人的骨架,柔性管理尤如人的血脉,离开刚性的管理,学生管理将陷于瘫痪,流于无序;离开柔性的管理,学生管理将缺乏动力,缺少活力。因此,至柔至刚皆不可取,刚柔相济才能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司江伟.20世纪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3.
[2]侯玉莲等.“战略柔性的内涵界定与分类”.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14
[3]张立奇.柔性管理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高等农业教育.2006.
[4]郑勇.柔性管理: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与行动[J].江苏高教.2006.
[5]秦悦.关于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的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6吕林.高校学生管理的柔性理念科学教育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