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披沙 飞溅珠玉
2009-09-05吴国强
吴国强
摘要:中国古诗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然而由于古诗话研究起步较晚,且由于古诗话系统性不强、自身质量良莠不齐、妍媸共存于天下的弱点,使得对古诗话研究只停留在搜集古诗话原文或单篇、单段、单节的研究、考辨上,而始终未能对它进行全方位、整体、细致得研究,使它作为我国古代唯一的文学理论得不到应有的推广和传承,严重制约了我们今天对古代诗化批评的认识。而此书得问世,正是弥补了现今古诗话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古诗话 批评 风格
曹刘者多豪逸、追慕潘陆者得丽辞、承接陶谢者求澹远、攀附鲍左者持峻洁、涉足徐庾者显委靡,各发天籁之响。其意,既有鸾凤之翔,亦有蛱蝶之舞。或勃勃英气,慷慨悲歌;或嘲咏风月,专弄词工。然雅颂寖衰,楚骚难继。登高自卑,行远愁肠……我国的古诗话数量瀚如烟海、博大精深,正如作者所言,古诗话作品数量可谓作家如林,作品云蒸。然而由于其系统性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后人对诗话的理解和认知,此书正式从此处着眼,深入分析,旁征博引,给我国古诗话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来。张书的出版让国内古诗话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瀚海披沙,飞溅珠玉,这也是一位通儒在向经典古籍的读者做点睛式的读书指导呢。
本书洋洋洒洒五十余万字,除却绪言、共十一章。首先作者从“何为诗话者”入手,指出了诗话家很早就关注的作文与批评的关系。接着作者从诗之格调、神韵;诗之气、诗之意、诗之味、诗之趣入手,引出创作个性对于诗歌的影响。“八体虽殊,会通合数”中作者重点评述了古诗话中清淡风格的发展及其贡献,以及古诗话中的奇、平之论。“有所总萃”让我们对古诗话的多样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评价。所以“诗病”成为了古今诗话研究的中心。诗病,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知音难知,知音难逢,知音的发展演变不得不提。“言合典谟则列于风雅”综合古诗话批评的标准,以温柔敦厚为例,文章各代有各代之风格,切不可借此诗风去攻讦另一诗风。全书采用诗意且严谨的语言,一气呵成,眉目清楚,条理清晰,并有小标题附于前,对文中内容起到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研究古诗话的作品,这一点是非常有益的。
“人在台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故只有深入其中,融入其中,升华于其中,方可批评诗歌。张书从我国古诗话的整体着眼,以古代诗化批评古代诗歌为切入点,将论述的根基建立在中国古代诗话对古典诗歌批评论述的本体上面,在很多方面突破了诗话原有研究的藩篱。此外,本书以丰赡、确凿的原始资料为基础,借鉴现代西方美学及文论经验,将古代诗话中有关批评与审美的诗歌理论组成了一个批评体系。在论述过程中,作者把纵向和横向、宏观与微观、同一时代诗话的各种诗话等内容相互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不仅解决了诗话间隐含得内在联系,也使得古诗话批评以独立得姿态立于当今学术之林,有力地推进了国学的影响。
今人研究古诗话首先得面对两个难题。首先,不可用西方现代文论来套用中国古诗话,像“神”、“韵”、“气”、“味”、“自然”、“淡泊”、“兴会”、“意向”、“虚静”、“温柔敦厚”等概念的审美和批评。而中国古诗话又未成系统,这种重新搜集、组合、提炼会给古诗话研究者带来很大的困难。其二,中国古诗话散布般地散见于古代诗歌、文论、诗话、词话、笔记、批注、杂录、评点、史传、书札等评品诗歌的作品里。如何全面搜集、重点评析、深入浅出也使得中国古诗话研究一直徘徊往复,停滞不前。所以要想提出符合科学规律的见解,必须在漫天诗话中爬罗剔块,刮垢磨光。没有扎实的古文基本功,求学务实的学术态度是难以完成的。以诗话中“含蓄”风格为例。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诗话世界中提炼出所需材料,足以让很多人汗颜,更不用说全面阐释,逻辑严密地展现给读者了。而这种纵横经纬的能力却在本书当中得到了印证。
著者以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中“诗贵含蓄不尽之意”为题,追根溯源到春秋末期老子《道德经》中的“无隅”、“希声”、“无形”点其为“含蓄”之萌芽。到汉代《毛诗序》中的“谲谏”和刘勰的《文心雕龙·隐秀》篇让“含蓄”之词隐约现于读者面前。紧接着作者通过唐刘知几的“词浅意深”,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含蓄”说,以及景淳《诗评》中阔谈含蓄,以浅俗之喻谈论“意在言中”的含蓄,表明至唐时“含蓄”已成为众诗话家关注的焦点之一。直至以“诗贵隐”而闻名于诗话界的宋人魏泰,以“含蓄”作为诗人才气品评标准的宋惠洪,以致从“不淫”“不乱”“不汙”三方面来看含蓄的杨万里,使得“含蓄”作为诗话界的评判标准愈加清晰,明清对“含蓄”风格的关注与古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王士禛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将“含蓄”之标准推向了极端。
这种采用历史叙事的方式,使得繁复古诗话中的“含蓄”有条不紊地显现出来,萌芽、产生、发展、演变让读者一目了然。而接下来在探讨诗话对于含蓄诗风的贡献中,作者旁征博引,说明例证,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让人对古诗话“含蓄”研究的高与低、进与退,在整个诗话研究年代中有一个客观的学习和评价。
在此节中,针对古诗话对“含蓄”的贡献,作者引出了宋胡仔评“宫词”篇,宋姜夔评苏轼、黄庭坚篇,明王世贞《艺苑卮言》篇,清张谦益《纟见斋诗谈》篇,以及清沈德潜的《说诗睟语》,清厉志的《白华山人诗说》,清吴雷发《说诗菅剻》,清田同之的《西圃诗说》,宋张戒《岁寒堂诗话》,明胡应麟《诗薮》,宋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篇》,清王闿运的《湘绮楼说诗》,宋严羽《浪沧诗话·诗法》,明徐祯卿《谈艺录》,清袁枚《随园诗话》,宋何溪汶《竹庄诗话》,明陆时雍《诗境总论》,清贺贻孙《诗筏》,清邬以谦《立德堂诗话》,清梅成栋《吟斋笔存》,清延君寿《老生常谈》,清元洁《蠡庄诗话》,唐白居易《金针诗格》,明胡震亨《唐音葵签》,清潘德潜《养一斋诗话》等,此外,作者还搜罗了一部分对“含蓄”风格的发展、历变起到过作用的佚名诗话,内容之详实、观点之精辟、批评之平和、语言之诗意使得难以言说的理由、论据,井然有序地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写法与风格在该书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在此我们只能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就不多举例了。
“浮浅者喜夸毗,豪迈者喜遒警,闲静之人尚幽眇”,张一平先生就是一位闲静之人。有心人是可以从字里行间嗅出先生心无旁骛的治学态度的。
就《桑乾绝句》中“却望并州是故乡”一句,作者并未冒昧地说王世懋和谢枋的解释孰对孰错,而是以清吴仰贤《小匏庵诗话》为例,说明了语境对于解诗的影响。而对王、谢之异说,著者言,我们在没有确凿作诗背景的的条件下,只能作为参考资料,而并不能认为是既定资料,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这一点在“识诗家病”时更是明显,这种人为的诗病,摆脱不得,然一味遵循更是不可。“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王世懋对其相当反感,曾扬言到:“生平闭目摇手,不道《长庆集》”。针对这种观点,作者道,白居易写讽谏诗注重诗歌的教化作用,所以“老妪解才可录”方可以说的过去,否则,只能理解成胡仔《笤溪渔隐丛话》戏言中的“老妪解乌得成诗”,这对白居易是不公平的。针对古代文学上的诗病,著者言,诗话家往往能意识到诗人和批评者所意识不到的诗歌之病。且正反列举了关于清除诗病困难和挑战,并指明诗话家指正诗病,注明旨趣,破其迷惘,必唤醒将来的读者。这或许也是我们现今部分国学家的期望所在。
中国诗话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作者在这部书中除对诗化本身有详实的论证表述外,也让读者了解了部分鲜为人知的名人轶事。如就中唐刘、柳夺宦官兵柄,南宋刘克庄把他们等同于汉代专于阉党之争的铮铮铁汉晁错、窦武、陈蕃而大力赞赏,并指出:“以成败论人,世俗不足责”的主张,而韩愈则在《永贞行》中就怒斥刘、柳篡权。针锋相对的观点只能让读者从中认识、辨析。又如韩愈的“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局。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其功利之心凸显无疑,而这在普通读物上是不多见的。再如作者展现的后七子阋于墙的事例,《文心雕龙·〈隐秀〉》补文的真伪问题,唐兵制的问题,《蜀道难》的创作背景问题。作者以历史对比的眼光把他们展现给读者,引经据点,对后世客观、全面了解诗人和诗话是有深远影响和帮助的。也为后人进行文学,历史,政治等的研究做出了有力的铺垫。
此外,书中有三篇优秀论文分列其中,逻辑清晰,论据充分,语言精练,能在读书之余欣赏到此美文,实为读者的一大幸事。
或许是由于此书仓促而成,其中些许地方语句似乎欠妥,如其一例,“世上多有不能诗而善批评者,也有善批评鉴赏者而不能写诗的人”此句即为重句,和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不一致的。此外,也许是印刷原因,书中部分标点误点或少点,如文中在引用袁枚的《程绵庄诗说序》中,作者评道,明显的离经叛道的观点,而离经叛道未标点似有不妥。然瑕不掩瑜,手捧厚重的五十余万字的《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凝视着屡入眼前的“谨以此书缅怀我慈父般的恩师詹瑛先生!”,著者的学术态度和学者风范已让晚辈受益匪浅,面对现今竞争如潮的学术战争,大师尚且如此,我又有什么理由怠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