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趋势
2009-09-05刘波范秋莲
刘 波 范秋莲
摘要:我国工程机械近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工程机械强国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正视现状,分析问题,找出差距,采取有效措施,以期使我们这个工程机械大国变成工程机械强国。
关键词:工程机械 现状 发展趋势
0 引言
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我国工程机械产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在发动机燃料燃烧与电控、液压控制系统、自动操纵、可视化驾驶、精确定位与作业、故障诊断与监控、节能与环保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出许多新结构(或系统)和新产品,提高了工程机械的高科技含量,促进了工程机械的发展。但我们仍要对行业形势及企业自身发展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
1 我国工程机械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工程机械生产大国,但离机械强国的距离较远。一方面国产机械产品的技术、质量距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行业的生产集中化程度比较差,企业经营效率仍很低,自主开发能力和企业盈利能力差距仍大,还缺乏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品牌。虽然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的引导,通过引进技术、与跨国公司合资和合作生产,在技术要求上力争贯彻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全行业总体的产品质量水平有所提升,但我国工程机械产品质量水平依然不能令人满意,主要表现为可靠性差,寿命低,早期故障多;从产品的市场包装上看,外观造型呆板,设计单一,等。这些来自产品本身的原因,导致工程机械产品的市场反应差,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同时,部分工程机械行业由于仅仅限制于国内市场,在量上大做文章,使得生产的机械产品存在着产能过剩的危机。
2 国外工程机械新技术、新结构与发展趋势
目前,国外工程机械发展总的趋势是发展快,水平高,工程机械产品向着系列化、模块化、大型化和微型化方向发展;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而且这几个方面又高度交叉融合,彼此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环保节能新技术得到推广;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得到高度重视;面向工程机械产品生命周期的系统设计广泛采用,面向施工工艺的研究不断加强。广泛应用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完善计算机辅助驾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故障诊断系统;采用单一吸声材料、噪声抑制方法等消除或降低机器噪音;通过不断改进电喷装置,进一步降低柴油发动机的尾气排放量;研制无污染、经济型、环保型的动力装置;提高液压元件、传感元件和控制元件的可靠性与灵敏性;在控制系统方面,广泛采用电子监控和自动报警系统、自动换挡变速装置;用于物料精确挖(铲)、装、载、运作业的工程机械将安装GPS定位与重量自动称量装置;开发特种用途的“机器人式”工程机械等。工程机械发展正由动力革命变成控制革命,由液压手动控制发展为机群集中控制,电气设计由仪表检测、断电器控制发展到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产品的发展走过了从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发展到机器人化的过程。工程机械机器人是21世纪发展的重要标志。
3 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
3.1 系列化、特大型化 系列化是工程机械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外著名大公司逐步实现其产品系列化进程,形成了从微型到特大型不同规格的产品。与此同时,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明显缩短。特大型工程机械产品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研制与生产周期较长,投资大,市场容量有限,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少数几家公司。因此,我国必须加大研发力度才不至于在此常受制于国外。
3.2 多用途、微型化 为了全方位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我国工程机械在朝着系列化、特大型方向发展的同时,应发展多用途、微型化的工程机械。一方面,工作机械通用性的提高,可使用户在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设备本身的效能,能完成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为了尽可能地用机器作业替代人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适应城市狭窄施工场所的使用要求,小型及微型工程机械有了用武之地。
3.3 电子化与信息化互动 随着控制及信息等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多行业的交叉创新,从各个层次各个角度去应用新技术,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客户的发展需要。机械产品的智能系统应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的产品设计,使工程机械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大步前进,从而提高工程机械的高科技含量,促进工程机械的发展。
随着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用户对工程建设机械也提出了更高的市场要求,实现工程机械工作过程的在线状态监测和自动故障诊断,预测并根据一定的智能体系排除可能出现的故障是日前机械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
3.4 节能与环保 随着工程机械品种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大量工程机械所消耗的资源、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产生了难以估计的负荷。为提高产品的节能效果和满足日益苛刻的环保要求,应主要从降低发动机排放、提高液压系统效率和减振、降噪等方面入手。
3.5 制造和管理要向智能化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市场变化频繁和难以预测,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产品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顾客对产品的需求趋向个性化、多样化,生产自动化技术不断提高,生产者的创新作用愈来愈重要,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愈来愈广泛……这些因素使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企业生产从面向产品转变为面向客户、面向需求、面向服务;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正从劳动力和资本转向知识;企业的生产过程正从流水线式和自动线式、单品种固定式规模生产转向多品种、柔性、并行式、智能化的集约生产。与此相应的企业管理模式,也应从低效率、多层次金字塔式、分级递阶管理转向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和创造性,能够快速反应市场需求的、智能化分布式网络合作生产管理系统。
3.6 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现代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地向前发展,关键是人才。现在最需要的是两类复合型人才:一类是掌握高科技诀窍、懂技术、懂经营、有创新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工程师);另一类是有战略眼光和创新勇气,懂得科技、经营、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企业家)。企业要创造一切条件引进和留住这些人才,同时还要选择对象,重点培训。对以上这些人才,都要委以重任,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这种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往往还不能在大学现有的专业中培养出来,所以现有的大学生走上岗位后,还需要企业进行培训。企业培训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围绕产品和企业生产向全体职工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当前工厂应用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
参考文献:
[1]周尊秋,邓爱民,李万莿.现代工程机械[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年.
[2]皮钧,何刿.工程机械的技术发展动吿[J].工程机械.2003.11:27-32.
[3]张金兿.工程机械发展的思耿[J].工程机械.2001.1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