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选择
2009-09-05孟祥栋
孟祥栋
摘要: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是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新导向,进而分析了我国目前农村消费现状及农村消费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及配套措施。
关键词:消费需求 财政政策 建议
0 引言
我国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村经济滞后、农村消费需求不足,造成这一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财政性支农资金投入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负担过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贷款难等是影响启动农村市场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运用财政政策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是实施稳健财政政策新导向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9亿,消费群体庞大,市场前景广阔。从需求潜力来看,农民消费欲望强烈,消费需求上升的空间很大。从购买潜力来看,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比2005年加快1.2个百分点。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重点在于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于扩大消费需求,而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又在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因此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是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新导向。
1.1 实施稳健财政政策重点在于扩大内需 从西方经济学角度言,一个国家的总需求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是国内需求。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国内市场广阔是我国最大的优势。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扩大内需是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
1.2 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于扩大消费需求:①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需求,显然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来自投资,但同时投资又消耗掉了大部分经济增长的成果,相比之下消费增长处于滞后状态。②我国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平均都在55%以上,是三大需求份额中最大的部分,对经济影响的惯性最大,是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我国经济增长最根本、最稳定的动力。有关权威人士言,我国目前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国民储蓄率较大,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决定我国需要同时也有条件依靠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2 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在于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
消费主要来自居民的消费,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从长期看,农村居民消费对人均GDP的弹性比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居民人数众多,中国有13亿人口,农村有9亿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现有消费水平低,增长潜力大,且其需求结构同目前存在的供给能力相适应,这一实际国情的重要政策含义在于扩大消费需求应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为重点,没有农村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可是农村消费不足的原因有以下: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未来增收预期不确定,延缓了即期消费,是农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②“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近年来,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的质量不高,名特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的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加之农产品供求矛盾由总量为主转向以结构为主,从而致使大宗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相对过剩,出现“卖难”和价格下降。②农产品成本高。一是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提高的农产品收购价格给农民带来的利益都被增幅更猛的农业生产成本所抵销,农业的收益与其他产业相比呈不断下降之势。二是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分散,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采用农业适用技术率不高,生产成本加大。③非农岗位就业不足。农民的非农收入主要来自乡镇企业和进城打工的劳务经济。自1996年以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乡镇企业整体萎缩,增长速度回落,吸纳就业能力明显下降。加上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进城务工的难度越来越大。抑制了农民非农产业工资性收入,导致了农民收入增幅下降。
3 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财政政策建议
3.1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知识型农业:①各级财政应积极支持农村教育和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软投入”。要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农技推广、农业信息交流等非正规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更新农民科技观念。②财政应在专项国债中拨出专款用于农业生产性贷款。这样做既能够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向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要效益;又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贷款实行贷款补贴,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3.2 促进农民职业身份的改变:鼓励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既能缓解资金短缺的压力,又能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高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另外,要把扶持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积极扶持一批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项目,建设一批能够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项目。
3.3 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由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农民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适应新环境和新工作的能力。在农业就业培训问题上,一是政府应该将其纳入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二是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教育的支持力度。财政应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招收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学习实用技术,为外出打工提供智力支持。
3.4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挖掘消费潜力:目前,农村居民的家用电器普及率较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消费环境的制约,这不仅表现在生活消费基础设施落后,用电、供水、电视信号、通讯设施等问题未解决好,而且缺乏必要的商品知识介绍、商品宣传等售前引导,以及送货上门、安装调试等售后服务。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加强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工商税收、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市场管理力度,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保护农民的消费积极性。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信息网络制度,为农民提供快倢有效的信息,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工业企业要通过信息传递,了解农村市场对工业品的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农民的需要。②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服务体系。目前,农村市场存在着商业网点少、品种少、价格高质量低的问题,导致许多农民要到大城市购买大件商品。为此,在农村市场建设中,要以现有商业网点为基础,政府要引进和鼓励实力较强的商业企业到农村,以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到农村设置商业网点,以方便农民购物,间接地刺激农民的消费积极性。③要消除假冒伪劣商品滋生的土壤,还必须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在农村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高农民识假、辨假、拒假的意识,形成假冒伪劣商品人人喊打、人人能打、人人会打的局面,让假货在农村无处藏身。
参考文献:
[1]方凤玲.2006.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对策.陕西农业科学.第5期.
[2]闫艳林.2005.从有效需求原理看扩大农村消费的财政政策.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5年12期.
[3]徐恩仲,姜宁.2005.从农业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新长征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