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的深远意义

2009-09-05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金融危机会计准则

李 燕

摘要:由美国引发、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正向纵深发展,并严重地冲击着实体经济,这场危机恰恰验证了中国新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妥善处理中国特色和国际趋同关系的正确与高瞻远瞩;恰恰验证了我国坚持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随着世界金融与经济的进一步加剧,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意义非凡。

关键词:金融危机 会计准则 谨慎性原则

0 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从美国蔓延到西欧,并从西欧殃及东欧进而向全球发展,更加严重的是正在冲击着实体经济。全球经济体系面临着严重考验,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会计信息的风险也在加剧。在这种大背景下,更凸显出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同时也告诫着人们: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是简单地等同,又不是完全倒向国际财务报告一边的单向运动;趋同应当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同互动。

1 谨慎性原则是我国会计准则的一贯原则

1.1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运用开始于1992年,至今经历四个阶段:

1.1.1 1992年至1997年 1992年发布、1993年7月10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谨慎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1.1.2 1998年至2000年 1998年陆续颁布《报资》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得到进一步具体的落实,增加了许多可操作性的条款。

1.1.3 2001年 2001年1月,财政部颁布了《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三个具体准则,并同时修订了《报资》、《债务重组》等五项准则,谨慎原则得到进一步体现和落实。

1.1.4 2006年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2007年1月在上市公司实行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为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生成和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切实提高资产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准则》中明确反映了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过程自始至终贯彻着谨慎性原则。

1.2 妥善处理中国特色和国际趋同的关系 对于那些通常只在发达市场经济环境和条件下才能有效运用的规定,我国会计准则采取了“适度引入”的做法。如对投资性房地产偏重于成本计量而非公允计量模式,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资产高估而产生的价值泡沫。美国次贷泡沫产生是否和谨慎性有关值得反思。

对于国际报告准则中不完全符中国经济实际情况和监管环境的规定,中国会计准则采取了“暂不趋同”的做法。如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有效地防止利润操纵。

1.3 谨慎适度地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是会计中重要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是当前的,历史成本是过去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广泛运用公允价值,我国准则强调适度。谨慎地采用公允价值,主要是考虑中国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还没有形成活跃市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固然重要,但应当以可靠为前提。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就有可能会出现人为操作利润和价格的现象。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充分证明了中国会计准则的谨慎性立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它的正确性值得国际财务报告借鉴,并反思其广泛提倡运用公允价值是否存在重大缺陷而被某些既得利益集团所利用。

1.4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确立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从而促使企业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避免短期行为。要求企业从谨慎性原则出发,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如实反映资产未来的经济利益,不高资产价值;同时要求企业合理确认负债,全面反映现时义务,不低估负债和损失;还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核算企业所得税;不允许企业继续使用不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的递延(待摊)或预提项目,这些规定都体现了谨慎原则的核心。

2 关于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谨慎性原则是一把双刃剑,首先它能避免虚计资产和浮夸利润,保持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同时运用此原则,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主观随意性,给人为粉饰带来可能。因此,正确、恰当地运用好谨慎性原则成为当前贯彻实施新的会计准则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鉴于此,特别提出几点值得注意的问题:

2.1 体现谨慎性原则的相关政策应尽量做到具有可操作性,以减少主观随意性。从我们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比较强。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等方法。而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影响因素诸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确定较困难。这就为人为操纵资产创造了可利用的空间。为此建议,应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具体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类似的可操作具体标准应运用准则的实施中逐步细化和完善。

2.2 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2.3 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几方面结合起来。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判断不确定性有较大影响的事项和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做全面陈述,以便信息使用人对这些不确定性有独立做出判断的可能。

3 结束语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自然而然也成为一种趋势。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的会计准则正是在这种趋势中孕育而生的。恰巧,在此同时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进而逐步发展成目前波及全球、冲击实体经济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让我们重新审视已有的国际经验、国际规则。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该抛弃的。同样,我们的经验也有正确的,国际规则应向我们趋同。

猜你喜欢

谨慎性原则金融危机会计准则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小企业会计准则》之我见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