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借读生的心理辅导个案

2009-09-05王春梅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务工人员挫折同桌

王春梅

案例背景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大量进城的今天。他们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诸多问题也纷至沓来,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务工人员的子女大多幸运,或者说是不幸地成了城市学校的借读生。虽然当地政府给了他们相应的人文关怀,但是,孩子们在异地生活、学习愉快吗?

其实,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要比本地学生承受更多的压力。最主要包括社会地位和学业两个方面。老师们都担心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由于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而成了学困生和德困生;但很少想到如果家长在孩子身上的寄望太高,孩子心理的压力会很大,会成了性格内向、做事太过自责的心理障碍学生。这里我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比较特殊的学生。

案例描述

小黄是个比较内向的10岁男孩,三年级的上半学期插班到我的班级。他行为习惯良好,学习成绩优秀,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做作业一丝不苟。唯一的遗憾就是比较拘谨,平常问他些情况,他总是涨红着脸,憋着气息用最简单的词来回答。如果没有发生下面的事件,他是几乎不会让我操心的学生。

有一天上午第四节课是科学课,我因一件很紧急的事情要问某个学生而走进教室,发现小黄有些异样,他一直低垂着头,两只手一会儿紧握拳头,一会儿又放开,重复地做这样的动作,好像在按捺心中很强的怒气。我轻轻地走过去询问有什么事,是身体不舒服吗?他还是仅重复同样的动作却没有开口,身子还微微地颤抖着。我更觉诧异,把他扶出来,可是他四肢僵硬,连走路都有点困难。我连声问他哪里不舒服?是生病了吗?只听他的气息越喘越紧,好像就要透不过气,双手也越握越紧,不能轻易掰开。这时身边的同学告诉我,可能是他以为同学欺负他,就气成这样子了。我一边给小黄做些放松身心的运动,一边向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原来昨天他在家跟最好的朋友小陶一起玩,不经意翻了一下小陶的作业,小陶就嚷嚷说小黄偷看他的作业。今天课间时候,小陶把这件事情跟其他同学说了,有个同学也附和说小黄有一次在交试卷的时候也看过他的试卷。这下小黄觉得是受了天大的冤枉,由于性格比较内向,既不会伶牙俐齿地反驳一番,也不会向老师诉说自己的委屈,只会自己默默地生气,恨那些同学污蔑他。

我批评小陶等同学,说不要把同学不经意翻了一下你的作业或眼睛瞟了一下你的试卷,就当作别人偷看你的答案,小黄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解答这些题目。我再安慰小黄要想得开点,老师知道你是个既聪明又大度的孩子。可是在我的安慰下,他的情绪丝毫没有放松的迹象。他轻轻地说他的手发麻动不了了,我就在桌上垫上布,让他躺了下来,和科学老师一起按摩他的手脚,让他深呼吸,逗他说些开心的事情。终于,他拧紧的神经渐渐松弛起来,说想喝水。喝水后,我扶着他到操场放松心情,顺便开导他遇到这样的事情不可自己憋在心里,该跟对方说的要及时说出来,在人生路途中这样的事情算不上什么挫折,这些只是同学很无知的一些玩笑话而已,不要把它当真。

我在安抚了小黄之后,事情就这样风平浪静了。但我知道如果不去追根溯源,采取一些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难保这样的事情不会再次发生,于是我进行了家访,以了解小黄的家庭背景和在家的表现。发现他的这种性格跟家庭状况密切相关:

问题分析

小黄是家里的独子,父亲朴实开朗,母亲勤劳内向,小黄的性格上像母亲较多。他们家做防盗门窗生意,他从小被寄养在老家爷爷奶奶处,在心灵上缺乏与别人沟通诉说的机会,养成了本分做事、沉默寡言的脾气。自从接他到宁波后,父母在物质享受方面基本上百依百顺,造成了他唯我独尊的性格。父母在学业方面要求相当严格,经常向他灌输要在宁波站住脚,必须努力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以出人头地。所以在学习上他非常用功,做任何作业都保质保量,从未有敷衍了事的时候。就这样前者使他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面临压力,渐渐养成了抑郁、求真、自负、自责的脾气。

在学校里他内向少言,但对学习生活充满期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获他想得到的丰硕果实;他抑郁自卑,但做事做人认真自责,从来不会自暴自弃,如果这次作业出错了他下次会做得更好;他待人友善,但敏感偏执,身边的要好朋友不多,别人不能轻易开有损于他名誉的玩笑,否则他会当真而激动难过。因为总觉得自己是借读生,所以好像矮人一截,即使受了委屈。也不好意思当面跟别人急,只能把气憋在肚子里。

辅导措施

一、营造温馨环境。用柔情来安抚他的心灵

首先,我在他的外围做足文章。我选了一个成绩优异、热情无私的本地学生做他的同桌,叮嘱他要与小黄互帮互助,下课时同玩共乐。同时我私下跟小黄要好的几位伙伴打好招呼,不要随便跟小黄开那种影响他名誉的玩笑。我还在班上专门开了“我们都是兄弟姐妹”的心理辅导班会,引导同学们要互帮互学、互敬互爱,不要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要主动向你身边的同学伸出友谊之手、关爱之手,宽容对待别人的错误。我又跟几个主要科任老师沟通,请他们在上课时多留心他的情绪,发现异常要及时疏导。

其次,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我会有意无意地偏心于他,即使他有做得不是很恰当的地方,我也只是旁敲侧击,从不严厉地指名道姓批评他。我小心地保护他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免得因受刺激而再生出什么事端来。而对他品行上的优点,我经常作为典范宣讲,有意识地多表扬他,鼓励他克服自卑的心理。

二、以活动为载体。用成就感克服自卑。张扬他的个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学生而言,它体现为学生在学习、文体等活动中对成功的需要。活动能缩短心理教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消除自卑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释放心理压力,提高交往能力。我每次与他谈话,他都是涨红着脸,眼神闪烁不定,显得紧张不自在。但在活动中,尤其是体育活动中,他似乎少有顾虑,总是神采奕奕,各项活动都很拿手。于是,我在以后的活动中,每次挑选人员,对他最为关照,总是优先考虑让他去参加比赛。这样就能让小黄在活动中缓解压力。对培养他乐观向上、积极向前的人格品质应该有帮助。而在比赛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正好可以锤炼他的坚毅个性。

三、和家长沟通协调。减轻他的学习压力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家长的教育引导与学校保持同步是心理辅导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据他父亲说小黄刚到宁波的几天还兴高采烈,慢慢却不爱说话了,喜欢窝在家里,不太外出玩耍。父母批评他几句,他就对父母大发脾气,说话态度比父母还恶劣。

通过与家长的多次交谈,我首先

调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心态,不要再把孩子的学习和生存捆绑在一起,要放开手,相信孩子的自觉性;要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多给予关心、安慰,倾听孩子的讲述,给孩子以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陪孩子做一些他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事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要多给孩子鼓励、表扬,学会赏识教育。

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看到了进步,小黄与好朋友们友好往来,没有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在各项活动中他表现突出,在被教师和同伴接受的氛围中,他的积极情绪逐渐占了主导地位,有了被他人接纳和受人尊重的体验,自信心随之增强。而且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也更强烈。每天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偶尔与他谈话时也比以前自在多了。

一切似乎都在朝良性发展,我为小黄的改变暗暗庆幸。然而事隔半年之后的一个下午,有学生匆匆跑来说小黄气得像上次那样了,怎么劝也没有用。我赶紧到教室处理此事,情况虽没有像上次那么严重,但着实让人担心。事后我跟他促膝谈心。得知事情的经过实在是简单得不行:他与他的同桌平时很要好,同桌没带水的时候小黄把自己的水给他喝。这天小黄也没有带水,体育课结束后,他问同桌讨水喝,同桌给他喝了,当他第二次再向同桌要时,上课音乐刚好响了,同桌为了不影响上课,就没有再次给他。这是常人看来理所当然的举动,小黄却认为同桌背叛了他,于是独自生起闷气来,一下子又到了抑郁难控的地步。

这件事让我深刻反省自己的策略。以前我都都是从他敏感多思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的,把他想象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常让他享受像阳光雨露般的成功的喜悦,而缺少了风刀霜剑般的挫折和锤炼。我和学生刻意营造起来的温馨氛围让他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也助长了他自负的心态,他多疑偏执的心理问题因没有发作的机会,所以缺乏对人际交往中困难的处理能力。他还是那样执拗敏感,半年中没发生任何事情只是因为我们平时没有做出他认为对不起他的事情。

后来班级里发生的另一件事情,更加坚定了我要适时对他“以刚克柔”的决心。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平时活泼开朗、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与别人闹矛盾的时候也像小黄那样紧握拳头,好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

我思索:是不是小黄的事情对他有所暗示,只要平时乖巧的孩子有委屈时这样做,我和其他学生就会像保护小黄一样把他保护起来,让他不受别人的欺负?如果真是这样想的,那其他学生会不会也看样学样呢?如果真是这样,我的好心就造成了个别学生另一种新的心理障碍。

后续措施

于是我在帮助小黄的措施中又增加了一项:适当施加批评教育,锤炼耐挫能力。

其实挫折是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最好素材。每克服一个挫折,孩子就会成熟一点。我前期对小黄采取的措施中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环,那就是让他经历批评和指责之类的“挫折教育”,增强他的耐挫能力。他对同学间正常矛盾的过度反应,归根究底是因为心理耐挫能力不够。虽然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但由于他的体育技能比较出色,在比赛中成绩相当不错,所以很少有受挫的感觉。没有失败的经历,就谈不上增强他的抗挫能力。因此,我应当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情绪特征和意志水平适当地对其进行“挫折教育”,使他明白,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像批评和指责之类的挫折和困难,但只要坦然面对挫折,持之以恒,就能获得成功。

从那以后我在平时不再一味地为迎合他的心理而回避对他的正面批评,虽然,小黄犯错误的机会很少,尤其是行为习惯方面。有好几天,他跟伙伴在放学后都在学校附近玩耍而不直接回家做作业,我知道后要求他们先回家完成作业再出来玩,可是这些学生阳奉阴违找了个隐蔽的地方继续玩。我在班级里指名道姓批评了他们,其中包括小黄。一开始小黄脸上一阵红、一阵白适应不了,过了一会儿渐渐自然起来,我担心的事没有发生。我想此时他的心里肯定在激烈碰撞,最后事实说服了他要勇于面对受到的挫折,才能让自己更好地生活下去。后来又有一次,我发现了他的错误,不急不缓地当众数落了他几句,这次他的反映就与常人差不多了。我想这样让他正视自己面对的挫折,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有利于他良好受挫能力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培养他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精神。这样我用“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的方式影响着小黄的心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平时有些委屈基本也能坦然承受,性格比以前要开朗,交友的圈子也大了些。

案例反思

一、要切实关心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孩子的心理健康

他们虽是城市学校中的借读生,但也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关注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这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此事刻不容缓。这些学生渴望深层次的理解与关爱是其重要的心理特征。家庭的艰难,内心的无助与孤苦,使他们对理解与关爱有着一种强烈的渴望,内心深处有着一股被尊重和同情的奢求,若长期得不到心灵的抚慰就会变得自卑自闭或者走向道德的对立面。因而,他们更需要得到关心和抚慰,家庭、学校、社会更应给予他们一份特殊的关爱。

二、心理干预过程要掌握度

小黄的事例让我明白了在心理辅导实践中有时不能片面地“投其所好”,没有与自己的错误心理做正面的较量,怎会有战胜心理障碍的感受。很多时候我们这样做只是把问题的根源藏了起来,而当它再次出现也是必然的事情。对小黄这样内向多疑的学生采取的“软”保护不能过头,有时要“以刚克柔”,达到“刚柔相济”的和谐境界。

三、要时刻关注采取的措施对其他学生的心理暗示

心理研究表明,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则是消极的。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消极的暗示则是孩子心灵的腐蚀剂,会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思维过程,形成不良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而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儿童来讲,不良的心理反应更易于形成和固定下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在小黄事件的处理中,我不经意地给了其他学生不良的心理暗示,让个别学生认为可以用眼泪或者自虐等方法博取别人的同情和保护,是自己战胜困难的一种有效方法。好在我及时意识到了这一点,调整了心理辅导方案。给了学生一个如何正确处理同学矛盾的参照对象。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尤其是这些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内心世界更加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我们的社会、学校、父母应该密切配合,采取科学、及时、有效的措施,让这些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小鸟快乐成长。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务工人员挫折同桌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主阅读能力提升的路径
Holism in Education
换同桌
挫折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同桌有病
羡慕我同桌
终身不遇
河南省汝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刘新义
“进城务工人员不想上社保”背后的大问题